项立刚认为台积电在南京建厂,千亿营收两百亿利润,帮台积电弥补各种亏空的同时,也阻碍了大陆自己芯片产业的发展,毕竟台积电南京厂生产的都是成熟制程的芯片,这些芯片我们都可以自己生产,结果现在平白无故就让给了台积电,自家芯片产业反而受到了挤压,是对中国芯片产业的一个巨大打击! 台积电南京厂这波操作,说是来大陆做生意,不如说是来薅羊毛补自家窟窿的,顺带还踩了一脚大陆本土芯片产业的发展节奏。 2024年台积电的年报一出来,反差简直刺眼,南京厂狂赚259.54亿新台币,近四年累计盈利超800亿新台币,而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新厂却亏得一塌糊涂,同年亏损142.98亿新台币,四年累计亏损超394亿新台币。 一边是大陆工厂的盆满钵满,一边是海外工厂的持续失血,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南京厂就是台积电的“利润奶牛”,用在大陆赚的真金白银,去填补美国建厂的无底洞,这操作着实精明。 更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台积电南京厂主打16纳米和28纳米的成熟制程芯片,这些产品大陆早就具备自主生产能力,根本不需要依赖外部供应。 全球市场调研公司ICInsights的数据显示,大陆企业在28nm—65nm制程芯片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18%飙升到31.5%,仅中芯国际一家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20%,成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商。 中芯国际2024年全年营收577.96亿元,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6%,全年合计产能达802.1万片(折合8英寸晶圆),其中12英寸先进制程产能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足以说明大陆在成熟制程领域的产能和技术都已经相当扎实。 这些成熟制程芯片可不是什么边角料,汽车电子、物联网设备、智能手机主流芯片、消费电子产品都离不开它们,是真正的刚需市场,也是大陆芯片产业积累资金、打磨技术的关键赛道。 国家本来规划到2025年底,大陆芯片自给率要达到50%,现在台积电横插一脚,凭借其设备早已摊销完毕的成本优势,以及稳定的客户订单,在这个赛道上抢食。 要知道南京厂创造的利润占台积电整体比例约2.21%,看似不高,但对于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和扩产的本土企业来说,这部分市场份额的流失可不是小数目。 中芯国际作为大陆芯片制造的领头羊,2024年虽然营收同比增长27.7%,但净利润波动明显,2024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跌68.9%,二季度同比下滑59%,这背后少不了台积电等外资企业的竞争挤压。 本来汽车芯片市场2025年才刚进入复苏区间,车用功率芯片二季度刚完成库存去化,MCU等芯片四季度才要回归健康库存水位,这个本该让本土企业大展拳脚的窗口期,却被台积电南京厂提前抢占,不少下游厂商出于品牌惯性选择了台积电,让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本土企业错失了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 大陆为了扶持芯片产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像线宽小于28纳米、经营期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前十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就是为了让本土企业能轻装上阵。 可现在这些政策红利带来的市场空间,反而被台积电享受了不少,台积电拿着在大陆赚的利润,一边去美国建厂拿补贴,一边还在先进制程上持续加码,2025年第三季度其3nm和5nm制程营收占比就达到60%,而大陆本土企业还在为成熟制程的市场份额苦苦打拼,研发投入受限,向先进制程突破的节奏自然被拖慢。 更值得琢磨的是,台积电南京厂涉及美方管制的16纳米制程仅占其整体产能的3%,未来还可能持续降低,对它自己的产业竞争力几乎没影响,却能稳稳占据大陆成熟制程市场的一块肥肉。 大陆企业在成熟制程上的优势本来是供应链完整和成本控制,可台积电凭借规模效应和品牌溢价,硬生生把价格压得更低,让本土企业要么跟着降价压缩利润,要么眼睁睁看着订单流失。 长鑫存储、中芯北方这些企业,本来在存储芯片、特殊工艺芯片上有所突破,现在却要在成熟制程领域和台积电正面竞争,分散了发展精力。 大陆芯片产业的发展本来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成熟制程是基础,只有在这个领域赚到钱、积累了技术经验,才能有实力去攻克先进制程。 现在台积电相当于在我们的基础赛道上横插一杠,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被挤压,自给率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 要知道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销售额已经达到6460.4亿元,同比增长11.9%,这个庞大的市场本该成为本土企业的练兵场,结果却让台积电当成了弥补海外亏损的“提款机”,这种局面实在让人惋惜。 说到底,台积电南京厂的盈利,本质上是拿大陆市场的资源补贴其全球战略的亏损,而付出的代价却是大陆本土芯片产业的发展空间被压缩。 成熟制程不是低端产业,而是支撑汽车、家电、医疗器械等众多行业的核心,也是本土企业从追赶到超越的必经之路,现在这块市场被台积电轻易占据,无异于让本土芯片产业的成长多了一道障碍,实在算不上一笔划算的买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