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之前看过几个日本比较厉害的科研人跳槽中国的经历。 比较厉害的是他们跳槽,日本媒体也很关注。 近年来,日本顶尖科学家来中国工作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并不是单纯的“人才流失”,而是科学家为了寻找最适合自己研究的环境,而主动迁徙。 科研工作不像一般职业,环境对成果的影响巨大,一个理想的科研环境,需要三个关键条件:一是充足的资源,二是灵活的体制,三是研究成果能够顺利转化为实际价值。 要知道,日本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长期低迷,政府科研投入大幅减少,2021年,日本全年科研经费大约18.1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不足中国同期投入的三分之一。 科研经费有限,直接影响实验设备更新速度,很多实验室设备陈旧,维护不足,甚至有的科学家为了维持研究,还需要兼职补贴经费,科研环境的硬件条件,直接制约研究深度和创新速度。 相比之下,中国的科研投入大幅增长,中国政府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研发经费连续五年实现两位数增长。 到2020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已经接近2.44万亿元人民币,意味着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比如,日本专家藤岛昭来到中国一高校,学校为他建立了全新的研究所,并配备了数十亿日元的资金。 国际顶尖脑科专家御子柴克彦也表示,中国提供了宽敞的实验室和一流设备,让他可以开展大规模实验,充足的资源为科学家施展才华提供了坚实基础。 再说科研体制,日本科研体系长期存在年功序列制,资历高低决定晋升和项目申请权,年轻学者很难独立负责科研项目。 诺贝尔奖得主真锅淑郎曾指出,日本科研圈需要“察言观色”,年轻学者压力大,很难自主创新。 40岁以下大学教师比例下降至23.4%,65岁强制退休制度也浪费了经验丰富的资深人才,这种体制限制了创新活力,也让科学家职业发展受限。 而中国没有严格的退休年龄限制,让藤岛昭、福田敏男等资深科学家能够延续自己的科研事业,科研团队可以更自由地组合,项目决策也更高效。 最后,科研成果能否落地也是重要因素,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科研成果转化速度快,应用场景广。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市场和社会,让科学家能够看到实际影响,产生的成就感是单纯经费无法比的。 所以,日本科学家赴华,不是为了薪水,而是为了找到一个能让自己研究继续发展的环境,是理性的职业选择。 这也反映出全球化时代人才流动的本质:资源充足、制度灵活、成果能落地,才是吸引顶尖人才的核心条件。 对中国来说,这是吸纳全球智慧、提升科研实力的机会,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不断优化科研环境。 信息来源: 岛出学海一哲翁”--记培养出三名回中国院士的日本科学家藤岛昭——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