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接受美媒采访,大致说了三层意思,一是美国在官方层面并不信任中国会履约,所以将会做好实时统计并评估中国的履约表现,按中国的话说,就是“听其言,观其行”,然后决定下一步怎么走;二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总体走向是“有序脱钩”;三是美国还在推进对中国的301调查,调查中国履行2019年签署的第一阶段协议的情况,并将会在11月内做出调查结果,决定是否对中国追加贸易制裁措施。 格里尔直言,美国在官方层面压根不相信中国会履约,接下来会搞实时统计评估,用他的话说就是学中国那套 “听其言,观其行”,再决定下一步动作。这种表态不是空穴来风,作为曾帮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对华征收关税的核心人物,格里尔从 2025 年 2 月上任起就对中国态度强硬。 他推动建立的 “履约评估机制” 不光盯着商品贸易数据,连能源、矿产等关键领域的合作进度都要纳入监控,甚至建议国会授权审查对华出境投资,生怕所谓的 “履约漏洞”。 这种草木皆兵的姿态,其实早在之前的中美经贸会谈中就有端倪,中方多次就美方无端质疑表达关切,但显然没能打消美方的疑虑。 更值得琢磨的是他明确的 “有序脱钩” 总体方向,这可不是简单的减少贸易往来,背后藏着一套完整的布局。格里尔主张的 “有序”,本质是想按美国的节奏重构供应链。 一方面扩大出口管制范围,把飞机、运输设备和传统半导体制造设备都加进限制清单,另一方面又通过补贴把制药、机器人等关键产业拉回本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美国还在搞 “友岸外包”,拉着盟友建排他性小圈子,像 “芯片四方联盟”“印太经济框架” 都是这一思路的产物。 有意思的是,美国财长耶伦之前还说过脱钩会有灾难性后果,但格里尔的表态显然更代表当前政策走向,这种内部表态的差异,恰恰说明美国对 “脱钩” 的矛盾心态。 最让人关注的还是推进中的 301 调查,格里尔明确说要查 2019 年第一阶段协议的履行情况,11 月内就出结果,不排除追加制裁。这已经不是美国第一次拿 301 条款说事,格里尔上任后就把这个条款当作重要工具,毕竟它能让美国绕过多边规则随意加税。 更关键的是,这次调查赶上了敏感节点,美国最高法院 11 月要审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是否违宪,一旦败诉,美方可能要退还关税所得,所以急着用 301 调查保住加税权力。 调查范围也在扩大,不光是商品采购,连稀土供应这类战略资源都被卷进来,美财长已经放话,中国不给稀土就加税,把调查当成了施压的筹码。 格里尔的这三层意思串起来看逻辑很清晰:以 “不信任” 为借口搞监控,以 “有序脱钩” 为目标筑壁垒,以 “301 调查” 为工具施压。 这种做法已经引发连锁反应,中方商务部早就回应,美方在会谈后 20 多天出台 20 项打压措施,破坏了沟通氛围。而从全球范围看,世贸组织总干事也多次警告,脱钩断链不利于世界经济,连欧盟都明确说同中国脱钩不符合自身利益。 总而言之,格里尔的表态不是简单的“硬话”,而是一场政策升级的预告,中国若想在这场博弈中保住优势,就必须把握好“被观察”的时机、强化自身体系、而不只是回应美国的每一次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