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

山河又月明 2025-11-07 15:17:50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受访时再次语出惊人:“我真的认为,我的国家——美国,仍然是世界的希望,仍然是世界上光辉的典范!”他还强调:“自从我来到美国并于1962年入籍以来,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张忠谋说出“美国是世界的希望”这种话,看着直白甚至有些刺眼,实则一点都不意外,毕竟从1962年拿美国国籍那天起,他的人生轨迹就和美国半导体产业拧成了一股绳,这辈子的荣光、财富、地位全靠这根绳子拽着,说美国好本质上就是在说自己的根基好。 18岁就扎进美国的张忠谋,人生最关键的成长阶段全在美国的土壤里度过,从哈佛大学到麻省理工再到斯坦福,拿的都是美国顶尖学府的文凭,这本身就是美国教育体系给他的第一重背书。 1958年他进入德州仪器时,正是美国半导体产业开疆拓土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美国芯片企业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即便80年代被日本企业抢去一些份额,90年代又迅速反弹夺回50%以上的全球市场份额,张忠谋恰好踩在这波浪潮上。 他在德州仪器一干就是27年,从普通工程师做到副总裁,成为首个跻身美国大型科技公司最高管理层的华人,这份成就可不是凭空来的——当时德州仪器是全球半导体龙头,手握最先进的集成电路技术,给他提供了接触核心产业资源的平台,换句话说,是美国半导体的崛起托举了他的职业生涯,这种“跟着强者走”的体验,早就刻进了他的认知里。 后来创办台积电,看着是在台湾新竹建了厂,实则从头到脚都透着美国印记。1987年台积电刚起步时,芯片制造工艺比英特尔落后两代半,根本没多少客户敢下单,是英特尔时任CEO格鲁夫给了他关键的订单机会,这背后既有两人的私交,更有美国产业布局的考量——美国需要在东亚建立一个可靠的代工基地,把低端产能外移,自己集中精力搞高端研发。 更关键的是技术命脉全攥在美国手里,台积电生产3nm、5nm芯片用的设备,40%来自应用材料、泛林集团这些美国企业,就算是荷兰ASML的EUV光刻机,里头近一半零部件也是美国造,没有这些美国技术授权,台积电连一片先进制程晶圆都造不出来,更别说后来占据全球超60%的晶圆代工份额,成为苹果、英伟达这些巨头的“御用工厂”。 客户结构更是把台积电和美国绑得死死的,苹果一家就贡献了台积电25%的营收,再加上英伟达、高通这些美国科技巨头,北美市场长期是台积电的营收主力。 2020年美国收紧对华芯片出口后,台积电迅速暂停向华为等大陆客户供应先进AI芯片,哪怕2024年对大陆营收占比降到10%以下也在所不惜,这种“舍近求远”的选择,本质上是不敢得罪美国市场的衣食父母。 为了紧跟美国客户的脚步,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投资从最初的650亿美元一路加到1650亿美元,要建3座晶圆厂和2座先进封装厂,就算美国工厂良率只有60%,远低于台湾厂区的95%,就算当地工会闹事、人才不足导致量产延期,也得硬着头皮上——毕竟能拿到美国66亿美元补贴和50亿美元贷款,更能稳住苹果、英伟达这些大客户的订单,这种利益捆绑早就超越了地域界限。 张忠谋的身份认同里,早就把“美国人”和“半导体成功者”画了等号。他亲眼见证美国半导体产业从无到有,从被日本挑战到重新垄断,2024年美国半导体企业占据全球50.7%的市场份额,出口额高达570亿美元,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常年超过15%,是全美制造业最高的,这种技术和产业霸权让他深信美国的“典范”地位。 即便他嘴上吐槽美国芯片法案“浪费”,当着佩洛西的面说“靠钱买不来半导体产业”,但身体却很诚实——台积电不仅接受美国补贴,还乖乖交出客户数据,配合美国限制先进制程扩产,因为他比谁都清楚,台积电的技术优势是建立在美日荷供应链之上的,美国一个设备出口禁令就能让南京厂的产能扩张泡汤,这种“被拿捏”的处境反而让他更需要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既是给美国政府表忠心,也是给自己的企业找靠山。 更有意思的是,台积电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美国半导体生态的延伸。张忠谋开创的专业代工模式,刚好契合了美国无晶圆厂企业的需求,英伟达、AMD这些公司不用自建工厂就能专注研发,台积电则靠代工赚得盆满钵满,这种分工合作让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效率大幅提升。 2000年台积电推出“群山计划”,把德州仪器、摩托罗拉这些美国IDM大厂拉成依赖自己的客户,表面上是台积电壮大了,实则是进一步融入了美国主导的产业链。 到现在,台积电的先进制程产能跟着美国客户走,亚利桑那厂要生产4纳米、3纳米甚至2纳米制程,专供美国市场,这种“产能随美国走”的布局,早就把企业命运和美国半导体的兴衰绑在了一起。

0 阅读:80

猜你喜欢

山河又月明

山河又月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