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宣布了 2025年11月7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对原产于中方的新乘用车和轻型卡车充气橡胶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说白了,这就是欧盟觉得中方轮胎可能拿了政府补贴,价格太便宜,对他们本地企业不公平,所以要查一查。 这调查来得不算突然,早在2025年5月,欧盟就已对中方同类轮胎发起过反倾销调查,如今反补贴调查跟进,摆明了是要给中方轮胎出口设卡。 欧盟嘴里的“补贴”,大概率是指我国将轮胎纳入“两新”政策补贴范畴,可这是面向国内消费升级的政策,跟出口定价半毛钱关系没有。 中方轮胎在欧洲市场的份额从4%涨到23%,英国市场更是占了一半,靠的不是所谓补贴,而是实打实的性价比和过硬品质。 欧盟声称中方轮胎价格比本地低30%-40%,却故意忽略我们完善的产业链和高效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这就是典型的贸易保护双标。 调查期定在2024年全年,损害调查更是追溯到2021年,如此拉长时间线,无非是想拼凑出“损害”证据,用心实在不光彩。 对中方企业来说,冲击确实存在,一旦加征高额关税,10美元的轮胎可能涨到14美元,欧洲客户很可能转头选择本地产品。 但中方轮胎企业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海外产能已突破2.23亿条/年,覆盖12个国家,完全能实现“本地生产、就地发货”。 玲珑轮胎在塞尔维亚的工厂、中策橡胶在墨西哥的基地,都成了绕开贸易壁垒的利器,中策甚至拿到了“零反倾销税”待遇。 除了海外建厂,企业还在开拓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通过迪拜、内罗毕中转港拼柜发货,既降低成本又缩短交付周期。 有的企业转向高附加值产品,针对不同路况开发专用轮胎,有的加快CE/REACH认证,用技术标准打破贸易壁垒,办法总比困难多。 就拿山东的三角轮胎来说,他们在欧洲市场遇到反倾销调查后,没有坐以待毙,而是迅速在泰国建成了年产1200万条轮胎的海外工厂。 这个工厂完全采用欧洲的环保标准和生产工艺,生产的轮胎直接供应欧洲本地车企,不仅避开了贸易壁垒,还因为“本地制造”的标签,赢得了更多欧洲客户的信任。现在,三角轮胎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在稳步增长。 欧盟以为靠调查就能把中方轮胎挡在门外,却忘了2025年前5个月,中方轮胎在欧洲进口占比已接近72%,市场早已用脚投了票。 贸易保护从来都是双刃剑,欧盟限制中方轮胎,最终会让欧洲消费者承受更高价格,也会拖慢本地产业的创新动力。 中方轮胎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靠的就是在各种壁垒中突围的韧性,这场调查只会让我们更坚定地走技术升级、全球布局的路。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