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夫妻16年生6个儿子
现在一听说“多男孩”就自动脑补“房贷彩礼两座山”,可放在过去,生儿子却是家庭的“生存刚需”,背后藏着深刻的时代逻辑👇
古代重男轻女从不是单纯的性别偏好,而是农耕文明的生存智慧:男性是农耕、狩猎的核心劳动力,多一个儿子就多一份养家底气,能抵御饥荒、战乱的风险;宗法制度下,儿子是家族血脉和财产的继承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后”特指男性后代,承载着传宗接代的使命。更现实的是,过去社会保障薄弱,儿子就是父母晚年的“活养老保险”,而女儿出嫁后重心转移到夫家,难以持续照料原生家庭。
时代变了,生育逻辑也彻底反转:现在是知识经济主导,体力优势不再是核心竞争力,女性经济独立让“养儿防老”不再是唯一选择;而教育、住房、婚恋成本飙升,养男孩的经济压力被放大,才有了“生儿子=建设银行”的调侃。
其实不管是过去盼儿子,还是现在怕多男,本质都是家庭对“安全感”的追求。性别从不是压力的根源,时代语境和养育模式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