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开战,全部是饱和打击。开战即决战,美国召回将领时,已经讨论了战与不战,双方阵营的范围,双方阵营的反应速度,双方如何战。可以预见,下一步应该是战略资源的摸底、整合与配置。 中国内战时期,美国对国共冲突的介入主要通过马歇尔使命体现,从1945年底到1947年初,这段时间美方试图推动停火和政治协商。马歇尔作为特使,多次与国民党领导人会晤,评估开战风险。 美方情报显示,如果全面开打,国民党军队可能采用密集火力覆盖策略,确保初战阶段压制对手阵地。这种饱和打击思路源于国民党装备优势,包括美援坦克和飞机,能在短时间内投放大量弹药,覆盖敌方防线,避免小规模纠缠。 开战即决战的概念在这里体现,美方认为国民党倾向于快速推进,集中兵力解决关键战场,而不是渐进式消耗。召回马歇尔前,美国国务院和军方已内部讨论是否继续支持国民党,或保持中立。 共产党则占据华北农村和东北部分地带,地形复杂利于分散部署。反应速度上,共产党部队轻装上阵,能在几天内调整阵线,利用本地补给快速反击。国民党调动需协调后勤,常常耗时一周以上,受铁路和公路限制。 马歇尔使命期间,美国评估显示开展饱和打击需大量资源支持,否则难维持决战强度。召回前,美方讨论战与不战时,强调美国不愿直接派兵,只提供有限援助。双方阵营范围划分影响资源分配,国民党控制港口城市,便于海运补给。 共产党农村基地依赖本地征收,扩展空间大。反应速度对比,共产党能迅捷调动,因部队多为步兵,无重型拖累。国民党需规划物流,反应较慢。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初期进攻体现饱和思路,但资源消耗超出预期。召回马歇尔后,美国转向欧洲援助,转而观察中国局势。开战决战模式下,国民党试图快速结束冲突,却面临共产党机动反击。 阵营范围扩展,国民党丢失北方地盘。反应速度差距放大,共产党几天内重组,国民党调动滞后。打法差异导致国民党阵地推进受阻,共产党游击消耗其力量。下步资源配置虽启动,但整合不力导致前线短缺。 美国情报报告指出,召回前讨论已预见饱和打击风险高,若无充足资源,决战易失败。战与不战的选择让美国保持距离,避免深陷。 饱和打击需决战心态,美方召回时已警告国民党资源不足。阵营范围收缩,共产党扩张农村控制。反应速度决定战场主动,共产党迅捷转移避开覆盖火力。作战方式演变,国民党从进攻转守势。下步配置资源成为国民党最后努力,但执行中问题多。 马歇尔离开后,国民党加速资源摸底,试图支撑饱和进攻。决战失败源于反应慢和资源浪费。阵营范围逆转,共产党包围国民党城市。如何战的问题,美方早有分析。下步整合虽规划,却未挽回大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