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立陶宛出现了?主动邀请赖清德访问,中国68年的友谊喂了狗 这个小国就是,巴拉圭。 从1957年算起,中国和巴拉圭虽无正式外交关系,但68年的经贸往来早已让两国形成深度绑定,中国始终是巴拉圭最离不开的合作伙伴。 巴拉圭的经济命脉牢牢系在中国市场,这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数字支撑。从1957年起,两国虽无正式外交,但贸易链条已织成密网。巴拉圭作为拉美农业国,农牧业贡献国内生产总值近四成,大豆和牛肉出口占出口总额一半以上。中国连续多年是其最大买家,2024年大豆出口量超过1000万吨,牛肉出货量达30万吨以上。这些货物通过转口方式抵达中国港口,直接拉动巴拉圭20万农户收入。反观台湾地区,2021年贸易额仅1.96亿美元,勉强占巴拉圭总贸易的不到1%。 这种不对等,让人看到巴拉圭的尴尬:一边是稳定大单,一边是零星援助。维持这种格局,相当于每年白白丢掉1%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合4亿美元。邻国巴西和阿根廷早已转向中国,出口额节节攀升,巴西甚至取代美国成为中国头号大豆供应商。巴拉圭却因外交选择,货物只能绕道智利或阿根廷,额外运费吃掉不少利润。工业基础薄弱的巴拉圭,进口中国机械和消费品总额高达18.95亿美元,是出口额的22倍。没了这些渠道,本土工厂运转都成问题。 邀请赖清德访问的举动,看似突兀,实则暴露巴拉圭外交的短视。2025年7月14日,佩尼亚在投资论坛上直言,将在8月以国宾礼遇欢迎赖清德,名义上是巩固68年邦交,实则为台湾拉票。赖清德上任后,这将是其第二次出访南美,行程还包括危地马拉和伯利兹,过境美国本土的传闻更是火上浇油。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反对任何官方往来,强调这触碰一个中国原则。巴拉圭作为联合国成员,早该清楚2758号决议的铁律,却偏要走钢丝。 回顾立陶宛的前车之鉴,巴拉圭的算盘打得更响。2021年,立陶宛打台湾牌后,中国暂停其牛肉奶酪进口,木材激光设备出口腰斩,对华贸易额跌至2020年的两成。克莱佩达港货运量锐减三成,无数中小企业破产,国债飙升至470亿美元,欧盟会议上它成了拖油瓶。巴拉圭的经济体量更小,依赖度更高。中国不仅是农产品买家,还是工业品来源地。转口贸易已让成本高企,若正式反制,大豆牛肉市场瞬间被巴西阿根廷填补。2025年前8月,巴拉圭牛肉出口已达24.76万吨、14.25亿美元,同比增长三成多,可这数字全靠中国消化。一旦订单中断,农牧业崩盘在即,20万家庭的饭碗砸地。立陶宛有欧盟兜底,巴拉圭呢?南方共同市场成员身份,也挡不住贸易壁垒。佩尼亚的决定,不是战略远见,而是赌徒心态,为短期政治得分,赔上长远民生。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巴拉圭的异类举动,只会自讨没趣。 巴拉圭国内清醒声音渐起,商界学界呼吁审视外交路径。工业总会报告直指,与中国建交或签自贸协定虽短期获6亿美元出口红利,但净损11.92亿美元,包括财政流失、产业冲击和对台援助中断。强化台巴合作才是上策,可现实是台湾市场太小,填不满窟窿。2025年上半年,巴拉圭贸易总额8.57亿美元,创纪录却承压价格波动。中国进口品抵达港口时,叉车忙碌卸货,本土超市货架满当当。农业从业者怨声载道,邻国通过对华出口赚盆满钵满,自己却因转口被中间商克扣。培尼亚的50万就业承诺,悬在半空。 巴拉圭的这一出戏,暴露小国外交的尴尬与无奈。经贸现实摆在那,政治赌注下得太重。巴拉圭会重蹈立陶宛覆辙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