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现在已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印度的国土面积连中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工业又很落后,它到底是靠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口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印度如今坐上了全球人口头把交椅,但仔细一看它的家底,难免让人捏把汗——国土面积还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工业底子也薄。这不禁让人好奇:它究竟靠什么撑起了十四亿人的饭碗?要说清楚这事,得从半个多世纪前那场惊心动魄的粮食突围战说起。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印度的粮仓几乎见了底。1965到1966年间,全国粮食总产量才勉强够到七千两百万吨,连老百姓的肚皮都填不饱。 那时候的国际货轮经常载着救济粮驶向印度港口,整个国家就像挂在别人粮袋上的饿汉。田间地头种的还是那些祖传的老稻种,秆子长得比人还高,风一吹就倒伏,穗头上结的谷粒稀稀拉拉。农民守着薄田看天吃饭,雨季来得晚些,全村就得闹饥荒。 转机发生在1966年的冬天。当北印度平原的麦苗刚冒出嫩芽时,一场被后人称作"绿色革命"的变革正悄然兴起。农业科学家们从墨西哥带回矮秆小麦种子,这些其貌不扬的谷粒藏着惊人潜力:秆子虽矮却特别壮实,穗头沉甸甸地垂下来。 与此同时,恒河平原上开始竖起密密麻麻的管井,钢制水泵轰鸣着把地下水引到田间。在东南沿海的安得拉邦,农民第一次见到化肥能把稻穗催得金黄饱满。这些新事物像三股麻绳拧在一起,彻底改变了印度农业的轨迹。 到1984年夏天,印度粮仓里的谷物堆成了山。官方统计显示粮食产量突破一亿五千万吨,比二十年前翻了一番还多。曾经需要进口粮食的国家,现在居然能攒下余粮。 最让人惊叹的是耕地面积——美国地质调查局后来公布数据,印度居然以一点八亿公顷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得益于热带气候的恩赐,恒河三角洲的水稻能赶着茬口生长,南方沿海的稻田里甚至能收获三季金黄的稻浪。 不过这场粮食革命也埋下了隐忧。过度开采地下水让西北部某些地区的井越打越深,化肥农药的滥用让土壤板结发硬。就像个偏科的学生,印度农业在产量数字上拿了高分,却漏掉了更重要的课题。 时间快进到2023年,矛盾的图景愈发清晰。印度当年出口了一千五百万吨大米,这个数字占到全球大米贸易的四成。停在港口的货轮装满香米驶向中东,运着长粒米开往非洲。 可就在粮船鸣笛启航的同时,联合国发布的全球饥饿指数榜上,印度却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更扎心的是,全国竟有六亿人每天摄入的热量达不到标准,街头那些细胳膊细腿的孩童里,每五个就有两个营养不良。 这些矛盾现象的根源,藏在那些被繁华遗忘的角落。在比哈尔邦的乡村,不少农民还守着半公顷薄田过活,收完一季庄稼就得去城里打零工。 虽然官方统计的贫困率已降到百分之二十六,但若按实际购买力算,许多家庭仍处在温饱边缘。城市贫民窟里挤着从农村来的新移民,他们用半数收入购买主食,餐盘里却少见蛋白质和蔬菜。 印度能养活众多人口的秘诀,其实是个复杂的故事。它既靠着一亿八千万公顷耕地的天然本钱,也离不开让土地多打粮食的科技手段。 这个国家一边向世界展示粮仓满溢的丰收景象,一边又要面对数亿人营养不足的严峻现实。就像古老的恒河,既滋养着沃野千里,也倒映着两岸的悲欢——在粮食自给的道路上,印度翻越了产量不足的大山,却仍徘徊在分配公平的峡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