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的一天,聂荣臻突然将周恩来从会议室叫出来,聂荣臻面如土色地说:“收到关于钱学森的重要情报。” 周总理扫了一眼,脸也变了。这份情报,跟钱学森有关。重点就一句话:有人要对他下手了。是国民党那边的特务,目标明确,就是要干掉钱学森。 当晚,公安人员雷霆出击,干净利落地抓获了两名特务——陈炳宏、卓娅。 但聂荣臻仍坐立难安,当即下令:“给钱学森配专职警卫,24小时寸步不离!”就这样,刁九勃走进了钱学森的生活,也就是说钱学森出门、散步、出差,背后都有人盯着。 这样的保护不是小题大做。所有人都清楚,保住钱学森,就是保住中国的导弹梦。 1950年他要回国时,美国海军部副部长放话:“宁可枪毙他,也不能放他走,一个他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美国人软禁了他五年,查抄了800公斤科研笔记,最终还是挡不住他归国的脚步。 1956年,钱学森刚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苏联就撤走了全部专家,带走了所有图纸,只留下一堆“烂摊子”。中国导弹事业,从一开始就被逼到了自力更生的绝路。 回国当天,钱学森没顾上倒时差,就趴在桌上写导弹发展意见书。从研究院选址到人员选拔,从技术路线到研制步骤,密密麻麻写了几万字。 他亲自编写《导弹概论》当教材,手把手教出中国第一批导弹人才。那时候没有先进设备,科研人员就用手摇计算机算数据,算一个弹道要摇几千次,常常摇得手臂红肿。 没有试验场地,就扎进戈壁滩,白天顶着40度高温勘察,晚上裹着棉袄在煤油灯下绘图,吃的是掺沙子的窝窝头,喝的是带苦味的盐碱水。 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在戈壁滩点火升空,飞行7分31秒后准确命中554公里外的目标。 聂荣臻在现场激动地宣布:“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的转折点!”但钱学森没有停步,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1962年3月21日,酒泉发射场传来巨响——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起飞69秒后就坠毁,炸出一个30米宽的大坑。 钱学森蹲在坑边,捡起碎片仔细查看,当晚就组织会议复盘。他发现问题出在“系统不协调”:每个零件单独看都合格,拼在一起却出了问题。 自此,他全力推行系统工程方法,设立总体设计部统筹协调,建立技术、行政两条指挥线,还请149名专家组成“智囊团”把关。 在这套科学方法指导下,中国导弹事业迎来爆发。1964年6月,改进后的“东风二号”发射成功,之后连续7次试射全部命中。 钱学森又提出“八年四弹”规划,要用八年时间研制出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 科研团队接续攻关,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随火箭升空,1980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跨越南北半球命中目标,中国从此拥有了战略威慑能力。 正是这份坚韧,让钱学森能带领团队创造奇迹——从“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从导弹上天到卫星入轨,中国用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 1991年,钱学森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他在领奖时说:“我们用系统工程方法,实现了外国人能干的事。” 参考信息: 总装:缅怀钱学森要尽快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09年11月11日06:33-中国新闻网 逼出来的“两弹一星”【3】2019年05月14日16:17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