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地下的悲剧,藏在那条被称为“地下长城”的隧道里。 而以色列用混凝土一点点灌入封死它的做法,无异于一场极具争议的“活埋”战术。 这种战术追求的不仅是物理上的消灭,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彻底瓦解。 但战争的本质,真的可以这样被重新定义吗? 当150条鲜活的生命可能被永久封死在地下,这已超越了战术本身,拷问着现代战争的人道底线。 而这一切的源头,要从那条隧道的战略价值说起。 加沙的地下隧道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自2000年起修建,总长度超过300公里的庞大工程,相当于从上海到合肥的直线距离。 部分隧道宽约2米,高1.8米,勉强能让成年人弯腰通行,内部设有补给点、通讯站和医疗区,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地下堡垒”。 它对哈马斯而言,是躲避打击、发动突袭、运输武器的“生命通道”。 而对于以色列防长加兰特来说,这则是哈马斯的“死亡通道”,必须彻底封堵才能保障公民安全。 双方都基于各自的生存逻辑,将此视为一场你死我活的存亡之战。 这种基础设施层面的对抗,远比地面上的炮火交锋来得更为冷酷和根本。 E1笔者点评:这种基础设施的对抗,折射的是现代战争从“歼灭有生力量”向“摧毁作战网络”的残酷演变。 而这次被困的150名战士,正是在以色列系统性封堵拉法隧道时失联的,他们成为了这场新型战争的首批牺牲品。 根据哈马斯方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指挥官回忆,10天前最后一次收到他们的消息时,战士们已退守到隧道深处的一个临时掩体。 当时粮食仅够维持3天,饮用水也所剩无几,通讯设备的电量还能支撑5天。 隧道里闷热得像蒸笼,常年温度超过30℃,湿度超过80%,空气黏得能拧出水。 最后一次通话,声音断断续续。 他们只来得及喊出:“粮食没了!”“水也快喝完了!” 之后,便是死一般的寂静。 为了尝试恢复通讯,哈马斯曾派出多支小队试图靠近,但都被拦截,甚至有救援人员受伤。 以色列国防军动用了多支工程部队,携带大型混凝土搅拌车,对隧道的出入口和关键通道进行系统性封堵。 根据军方视频,士兵们先使用炸药摧毁入口,再将超过50立方米的混凝土通过管道注入,单次作业量就足以填满一个标准游泳池。 F2对比案例:这与二战时期的硫磺岛地道战形成鲜明对比,当时主要依靠爆破和步兵搏杀;而以色列这种工程学意义上的“系统化封堵”,代表了优势一方对劣势方地下网络的全新“降维打击”模式。 更荒诞的是,此次行动的一个关键死结,竟是以色列要求哈马斯归还一具2014年就已死亡的以军中尉的遗体。 用200个可能还活着的人,去交换一具几乎找不到的旧遗体,这本身就是一场极不对等的心理围剿。 这种操作,本质上是在用人的生命作为政治博弈的筹码,其冷酷程度令人不寒而栗。 E2价值判断点评:这份以“绝对安全”为名的战术选择,其代价是对基本人道底线的践踏。 它告诉我们,当战争的逻辑压倒人性的逻辑时,再精准的军事行动也终将失去道义的制高点。 无论战术如何演变,当生存权可以被如此精准地“程序化”操控时,战争就已跨越了现代文明所划定的人道边界。 我们看到的,是战术上的冷酷计算与人道上的根本悲凉,两者之间形成了无法调和的巨大张力。 F3影响评估:长远来看,这种“混凝土战术”极有可能被写入未来的城市战与反恐作战教科书中,成为一种应对地下网络的“标准程序”。 但与此同时,它也必将引发关于《日内瓦公约》是否需要与时俱进的激烈国际辩论,其背后的伦理争议将持续数十年。 E3启示延伸点评: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长期的对峙中,我们是否过于轻易地将对手简化为非人的“战术目标”或“威胁节点”? B6哲学诘问:面对这种由技术加持的绝对优势,我们是该追求战术效率的极致,还是该不惜一切代价守护住人性的底线? 这道题,或许没有标准答案。 此刻,加沙地下的搅拌机可能仍在轰鸣。 而那150名被困者的命运,依旧笼罩在一片未知的阴影之中,无人知晓最终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