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再次抛出惊人言论:“清华 70% 至 80% 的高考状元去哪儿了?去了经济管理学院。 连我最好的学生,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去金融公司。不是说金融不能创新,但当这个国家所有的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转的时候,我认为出了大问题。” 这话一出来,不少人都跟着揪心,可不是嘛,全国各省挑出来的顶尖学霸,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拼到状元的位置,最后大半都一股脑扎进了经济管理学院,连施一公这种顶尖科学家倾心培养的得意门生,都一门心思要往金融公司钻,这风气确实透着股不对劲。 说穿了,状元们扎堆往金融圈挤,核心就一个字:钱。金融行业的薪资诱惑力实在太顶了,应届生刚毕业就能拿到五十多万的起薪,好些头部机构给的待遇更是往上翻,反观搞基础学科的,前些年硕士毕业撑死也就九万来块,这差距摆在哪儿,不管是学生自己还是家长,很难不动心。 尤其是寒门子弟,没什么家庭背景可以依靠,苦读十几年,选个能快速经济独立、还能帮家里减轻负担的专业,本就是最现实的选择,没人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上说三道四。 可施一公的焦虑点就在这儿,不是怪学生选得不对,是这股潮流偏得太厉害,已经戳到了国家发展的痛处。金融不是不能创新,可它终究是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是最拔尖的脑子全扎进资本运作里,谁来啃基础学科的硬骨头? 数学、物理这些看似冷门的领域,才是芯片、航天、生物医药这些硬核产业的根,根上没人打理,产业只能跟着别人跑,只能年年花大价钱买别人的技术。 现在国家多少卡脖子的坎儿迈不过去,单说芯片,2025 年刚过去九个月,进口额就高达三千多亿美元,一年下来几千亿美元砸进去,这些真金白银其实都是在为人才短缺买单。 更让人担心的是,资本天生有 “脱实向虚” 的倾向,要是太多精英都去玩钱生钱的游戏,很容易催生泡沫。历史上这种事儿不是没发生过,从铁路技术热到互联网浪潮,每次新技术出现都跟着金融投机,最后泡沫一破就是经济动荡。 现在咱们要是放任最优秀的人才都去搞资本套利,不光基础研究没人顶上来,还可能让金融和实体脱节,最后拖垮整个创新生态。 基础科学研究本就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投入大、见效慢,可没有这步铺垫,再花哨的技术突破都是空中楼阁,这也是为啥连清华的政协委员都站出来说,基础研究投入和人才培养还得再加把劲。 这两年总算看到点转机,华为这些被卡脖子的科技企业急了,开出三十五万到六十万的年薪抢科研人才,打破了搞科研赚不到大钱的老观念。国家也跟上了,给基础学科的学生发每年十万的奖学金,就是想把更多人拉到科研这条路上来。 现在材料、数学这些以前没人待见的专业,热门岗位年薪也能到三十五万以上了,虽说跟金融头部的待遇比还有不小差距,但至少让人们看到,搞科研也能有不错的 “钱途”。 但这种改变还太局限,大多集中在头部企业和重点高校,很多地方科研院所、普通高校的基础学科岗位,薪资还在十万到十八万之间徘徊,这点钱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 而且基础学科成才慢,科研成果转化需要时间,不是刚毕业就能看到回报的,这就更需要制度来托底,让投身其中的人不用为生计发愁,能安心搞研究。 顶尖人才的流向从来都是风向标,要是状元们都往金融挤,底下的人自然会跟着学,基础学科就成了没人愿意碰的 “冷板凳”;可要是搞科研能拿到体面的薪水,能得到社会的尊重,不用谁呼吁,自然会有人主动站出来。 施一公说 “出了大问题”,其实就是看到了这种失衡可能拖慢国家创新的脚步 —— 金融能搞活经济,但基础学科才能筑牢根基,两者得齐头并进才行。 没人能说寒门子弟选高薪是错的,毕竟生活很现实,可国家发展更需要有人在关键领域挺身而出。现在的改变虽然慢,但也算有了苗头,华为的高薪、国家的奖学金,都是在给基础学科 “添柴火”。 等到哪天搞基础研究的人不用在理想和生计之间挣扎,等到材料、数学这些专业的薪资能跟上金融的脚步,等到地方科研院所的岗位也能留住人才,高考状元们的选择自然会变,那些卡脖子的坑,也才能慢慢被填上。 施一公的话不是要否定金融,更不是要道德绑架谁,而是想戳醒大家:顶尖人才的价值不该只用薪资衡量,国家的未来也不能只靠资本运作撑着。 基础学科的春天可能还没完全到来,但只要政策能持续倾斜,企业能真金白银投入,假以时日,总会有更多最聪明的脑子愿意坐进实验室,而不是挤在金融交易台前。 毕竟,一个国家真正的底气,从来都藏在那些能啃硬骨头的基础研究里,藏在愿意坐冷板凳的人才身上。 参考资料:光明社教育家《施一公:清华70%的高考状元都去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