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去世不久,妻子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

悠然话史 2025-11-12 15:46:28

1978年,郭沫若去世不久,妻子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1937 年于立忱在上海寓所写下 “无能为力矣” 绝笔时,不会想到 42 年后,亲妹妹于立群会因同一人以同样方式赴死。   这位《大公报》女记者,25 岁的生命终结在堕胎后的绝望里,却不知自己的悲剧会在妹妹身上重演。   1934 年东京街头,于立忱作为《大公报》特派记者,第一次采访流亡日本的郭沫若。   她穿着素雅旗袍,握着笔记本认真记录,被郭沫若的文学才华与 “爱国情怀” 深深吸引。   那时她刚从燕京大学毕业,怀揣新闻理想,却没察觉眼前男人眼中的暧昧并非真心。   这次采访,成了她命运转折的开始,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伏笔。   1935 年春日,于立忱频繁收到郭沫若的书信,信中满是对她 “才情” 的夸赞与 “相见恨晚” 的感慨。   她渐渐动心,却不知此时郭沫若正与日本妻子佐藤富子(安娜)共同生活,育有五个孩子。   郭沫若对她隐瞒婚史,甚至带她去自己的书房,指着书架说 “这些书都是为你读的”。   这份精心编织的谎言,让单纯的于立忱彻底陷入情感漩涡,以为找到了灵魂伴侣。   1936 年冬,于立忱发现自己怀孕,欣喜地告诉郭沫若,期待他兑现 “结婚” 的承诺。   可郭沫若却突然变脸,以 “抗日事业为重,不能被家庭拖累” 为由,逼迫她去堕胎。   她哭着争辩 “孩子也是生命”,却抵不过郭沫若的冷漠与施压,最终在东京一家医院做了手术。   术后的她身体虚弱,心里的信任感也随之崩塌,开始怀疑这段感情的真实性。   1937 年春,于立忱拖着病体回国,住在上海的小公寓里,常常对着窗外发呆。   她给郭沫若写过几封信,质问他为何违背承诺,却只收到 “各自安好” 的敷衍回复。   想起自己为这段感情付出的一切 —— 放弃部分采访机会、承受堕胎的痛苦,她满心绝望。   姐姐于立群来看她时,她只说 “遇人不淑”,没敢透露更多细节,怕妹妹担心。   1937 年 5 月,于立忱在公寓里整理东西,将郭沫若写给她的信一封封烧掉,火焰映着她泪痕未干的脸。   她写下最后一封绝笔信,没有署名收信人,只留下 “无能为力矣” 五个字,字里行间满是无力。   第二天清晨,邻居发现她自缢在房间里,桌上的绝笔信被风吹得微微颤动。   这位曾意气风发的女记者,最终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告别了短暂的一生。   1937 年于立忱的葬礼上,于立群第一次见到郭沫若,他穿着深色中山装,在灵前表现得悲痛不已。   郭沫若拉着她的手,说 “立忱是我最欣赏的后辈,她的死让我心痛”,成功骗过了沉浸在悲伤中的她。   那时于立群刚在演艺界崭露头角,对这位文坛巨匠充满敬重,完全没怀疑他与姐姐的真实关系。   郭沫若趁机对她展开追求,用写情诗、谈人生的方式,逐渐填补她失去姐姐的情感空缺。   1939 年,于立群不顾朋友 “多了解” 的劝告,与郭沫若结婚,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演艺事业。   她像当年的姐姐一样,全心信任郭沫若,为他生儿育女、整理文稿,甚至在怀孕期间都坚持工作。   1948 年佐藤富子带着孩子找上门,她才知道丈夫有过日本婚姻,却在郭沫若的 “忏悔” 中选择原谅。   她从未想过,丈夫隐藏的不仅是一段婚史,还有与亲姐姐之间那段血淋淋的过往。   1978 年 6 月,郭沫若病逝后,于立群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于立忱当年未寄出的几封书信草稿。   草稿里详细记录了 1934-1937 年的经历:怀孕、被逼堕胎、郭沫若的冷漠,字字泣血。   她终于明白姐姐当年为何 “遇人不淑”,也终于看清自己 40 年的婚姻竟是与 “仇人” 相伴。   1979 年 2 月,于立群选择与姐姐同样的方式自缢,用死亡回应这迟到了 40 年的真相。   如今,于立忱的故事被收录在近代女性史料中,她的才华与悲剧,成了那个时代女性情感困境的缩影。   她的绝笔信被珍藏在档案馆,字迹虽已泛黄,却仍能让人感受到她当年的绝望与不甘。   于立群姐妹的遭遇提醒着后人:情感中的欺骗往往带着致命的伤害,需时刻保持清醒。   而那段被隐瞒的过往,也让人们在评价郭沫若的文学成就时,始终无法忽视他在情感上的过错。     参考信息: 妻子在整理郭沫若遗稿时,意外发现封信,不久后自缢身亡-中华网

0 阅读:45

猜你喜欢

悠然话史

悠然话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