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建筑的柱子中,有一种“包镶柱”,这种柱子不是用一根独木做成的,而是“拼接”起来的。具体地说,就是因为找不到又长又粗的木料,为了解决粗度不足的问题,于是就采取“拼接”的方法。先找到一根高度够,但较细一些的木料,当作柱子的芯儿,多做成八棱形,称之为“心柱”。然后再用多块木块将“心柱”包镶起来,以达到需要的柱子直径。最后再用多道铁箍紧紧固定,钉以铁钉。用这样的方法做的柱子就叫“包镶柱”。由于柱子表层要披麻挂灰做地仗上油漆,所以柱子是否是包镶柱表面难以看出。 明十三陵的长陵大殿虽然规模宏大,其柱子却都是独根的,不是“包镶柱”。 清东陵已知采用“包镶柱”的有慈禧陵隆恩殿。昭西陵、景陵、惠陵隆恩殿有包镶柱,但是不是全部都是尚不清楚。顺治帝的孝陵隆恩殿的柱子已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柱子是独根的,但不敢说都是独根的。 由于慈禧陵大殿的柱子不彩画,外露黄花木原木本色,所以柱子用两种箍。里层用铁箍,用铁钉。外面的是铜箍,用铜钉。外层的铜箍稍宽于铁箍,这样可以将铁箍完全遮盖上。 用被砍坏的昭西陵、惠陵隆恩殿的柱子可以看到包镶的“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