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

律便利小店 2025-11-14 10:20:33

比芯片断供更可怕!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公开指出:“在半导体领域我们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虽然至少是三代的技术,但这样的劣势只需要花5-10年的时间来挽回。” 而他自信的原因,在于“人才”上,他表示:“中国人足够优秀,肯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切!”先别说那些高深技术,大家都知道这几年中国芯片产业的关键词就是“卡脖子”。 被别人掐住命门那滋味不好受,尤其是芯片这种东西,手机、汽车、卫星、导弹,哪样离得开?一开始美国一限制,大家都紧张,但冷静下来一想,反而让我们认清了一个现实。 靠别人,永远都不是长久之计。正因为有了断供的教训,才有了今天芯片自主研发的加速。其实,这反而是一次被动中的主动,是一场科技上的自我觉醒。 尹志尧提到的技术代差,其实主要体现在光刻机、EDA软件、高端制程等方面。这些东西确实难啃,欧美国家几十年打基础,人才、设备、资本、技术积累得够深。 但问题来了,人家几十年干的,中国真就需要几十年才能追上吗?还真不是。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工程师从来都不是吃素的。 国内工程教育的规模和密度是全球少有的,大量理工科学生愿意投身半导体行业,再加上国家政策一波波地扶持,像“强芯工程”、“东数西算”、“信创产业链”等等,不是喊口号,而是上真活。 说到底,芯片行业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系统工程,从设计、制造、封测到应用,每一步都得靠人。尹志尧说人是关键,这话没毛病。 比如龙芯,它不是靠外国授权的架构,而是自己搞了一套指令集,叫“龙架构”,这个事放在以前几乎没人敢碰。可他们真搞出来了,还跑得不慢,重点是不用担心被人“卡”住。 再看28纳米,很多人以前觉得这不是老技术了吗?可实际情况是,28纳米是当前最实用、最经济的成熟制程之一。 在汽车芯片、功率芯片、工业控制这些领域,28纳米依然是主力。中芯国际、华虹这些厂商早就把这条路打通了,现在甚至在往更先进制程推进。 有意思的是,这种技术突破并不是线性爬坡,而是有点像“绕道超车”。比如在先进封装上,中国企业开始另辟蹊径,通过3D封装、Chiplet等技术。 在某些方面可以跟传统先进制程并驾齐驱,甚至在功耗、成本上还能占便宜。这种做法和当年华为在通信领域“自研+开放式合作”的策略如出一辙。 不是非得正面刚,而是找准中国擅长的地方打组合拳。现在全球芯片格局正处于再洗牌阶段。美国虽然在“卡脖子”,但它也面临制造回流的高成本和人才断层问题。 欧洲想搞芯片主权,但苦于市场体量不够撑起生态。反而是中国,在市场规模、产业链完整度、政策执行力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这时候再看23%的年增长率,就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了,而是产业系统性进步的表现。不是某一家企业搞得好就能上去的,是整个行业共同发力才有的结果。 当然,这条路不会一路顺风,毕竟从0到1、从1到10都不容易。但现实是,中国芯片产业已经从“有没有”的问题,转向“好不好”的阶段。 这种变化,恰恰说明方向是对的。再说了,像光刻机这种超级难题,虽然短期内造不出顶级EUV,但在DUV领域已经有国产替代开始落地了。 等供应链逐步完善,再加上国产材料、设备、软件的协同配合,整个生态就能慢慢长出来。现在看,真正可怕的不是芯片断供,而是没意识到必须自己干。 而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不但意识到了,还干上了。而且干得还不赖。只要坚持下去,靠着人、靠着市场、靠着政策支撑,这场追赶战不会是梦话。 尹志尧说,中国人一定能造出自己的东西,这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正在发生的事实基础上。其实我们不缺技术,也不缺耐心,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继续走这条路的决心。 有了这个,三代技术差距,也就不那么吓人了。

0 阅读:0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