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汪精卫病逝,陈璧君为他用水泥砌了一座千斤的大墓,葬于南京中山陵。2年之后,墓穴被炸开,人们在里面找到了一具栩栩如生的尸体,但是随葬品中却只有一张三寸长的白纸,白纸上的四个大字是陈璧君亲笔所写。 陈璧君出生在马来西亚,父母都是中国人,在马来西亚做橡胶生意,是当地有名的富商,陈璧君从小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后来还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在马来西亚创建的同盟会分会。 1908年,17岁的陈璧君第一次见到了来马来西亚做演讲的汪精卫,那时的汪精卫意气风发,在华侨集会上慷慨陈词,号召大家推翻满清,陈璧君被这个俊朗青年的革命激情深深打动,毅然抛弃富商千金的优渥生活,追随汪精卫投身革命。 1912年,两人在法国结为夫妇,陈璧君从此成为汪精卫政治生涯中最坚定的支持者。 但是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35年,那年11月,汪精卫在南京中央党部遭遇刺杀,三颗子弹击中他的脊背,虽然侥幸生还,但其中一颗子弹因位置危险无法取出,成为终生隐患。 这次河内事件不仅摧毁了汪精卫的健康,更彻底改变了他的政治立场,养伤期间,他开始接触日本特务机关,逐渐形成了和平救国的投降主义思想。 1938年12月,汪精卫做出了一生中最致命的决定秘密离开重庆,投奔日本,陈璧君虽然内心挣扎但最终选择追随丈夫,她后来在法庭上辩解,沦陷区数千万同胞需要管理,总要有人去做,这种自欺欺人的理由,掩盖不了背叛民族的事实。 1940年伪政权建立后,陈璧君担任伪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实际掌控着伪政权的人事大权,她频繁与日本军部交涉,试图为汪精卫争取更多权力,1943年她陪同汪精卫参加东京的大东亚会议,在国际舞台上为日本侵略站台。 汪精卫的身体每况愈下,1935年留在体内的子弹引发慢性骨髓炎,到1944年初已经恶化为骨髓瘤,3月在日本军部安排下,汪精卫飞赴名古屋陆军医院接受治疗,汪精卫入院时癌细胞已经扩散回天乏术,11月10日,汪精卫在异国他乡咽下最后一口气。 日本军医对遗体进行了特殊防腐处理,注射福尔马林并用特制药剂浸泡,确保遗体长期不腐,11月11日遗体被装入楠木棺材由军机运回南京。 关于墓地选址,伪政权内部爆发激烈争论,陈璧君坚持葬在广州黄花岗,与革命先烈为伴。 但陈公博、周佛海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广州局势不稳,南京才是伪政权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葬在中山陵附近可以借孙中山的声望为汪精卫正名,日本顾问影佐祯昭也支持南京方案,最终陈璧君妥协了。 选定的梅花山有特殊含义,汪精卫生前酷爱梅花,曾推动将梅花定为南京市花,墓室工程11月12日紧急开工,动用50名工兵连夜施工,陈璧君亲自监工,要求墓室必须坚不可摧。 陈璧君调来五吨废弃铁轨和炮弹壳,砸碎后混入水泥,墙体厚度达到一米,内埋三层钢筋网,原本预算五千万伪币,但此时日本败象已现,伪政权财政枯竭,最终缩减到四百七十万。 11月23日下葬当天,伪政府宣布放假,发放二十元中储券强拉民众参加,即便如此送葬队伍依然稀稀拉拉,陈璧君在封墓时悄悄放入一张白纸,上书魂兮归来四字,这是她对亡夫最后的期许。 抗战胜利后汪墓成为众矢之的,军统局长戴笠最先提出炸墓方案,建议用大量炸药将其夷为平地,美国军事顾问则建议保留作为汉奸纪念碑以警示后人,最终蒋介石亲自拍板:彻底清除。 1946年1月21日深夜,74军工兵营秘密行动,技术人员先用钻机在墓体打孔,分三个爆破点埋设150公斤TNT,午夜时分,随着一声巨响,坚固的墓穴被炸得粉碎。 清理现场时人们惊讶地发现汪精卫的遗体保存完好面容如生,除了那张魂兮归来的字条,棺内别无他物。 遗体被运往清凉山火化骨灰撒入长江不留痕迹,陈璧君在1945年8月25日被捕,次年被判无期徒刑,法庭上她声嘶力竭地辩护,但历史已经做出公正判决。 这对曾经的革命伴侣最终成为民族罪人,他们用钢筋水泥筑起的不是永恒,而是耻辱的墓碑。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