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确实是在把AI当成“国运工程”来打:芯片、资本、人才、生态四条战线同步推进,试图用Blackwell+Hopper的极致单点性能和CUDA护城河锁死全球高端算力市场。但它的软肋也很清楚——过度谨慎的监管、州与联邦的规则割裂、以及对中国市场的依赖,让它在“锁船”的同时也在“自捆手脚”。 中国这边,已经从“能用”跨到“好用”: 华为昇腾910C单卡FP16 800 TFLOPS,虽略低于H100,但通过CloudMatrix384超节点把384颗NPU和192颗鲲鹏CPU用UB总线连成一张“算力网”,整体效率反超H100/H800; 寒武纪思元590用Chiplet把能效比提了50%,医疗影像场景落地把读片时间从30分钟压到3分钟; 边缘端昇腾310B、MLU220把功耗压到8 W左右,INT8算力保持在8–32 TOPS,直接适配工业相机、智能手表等电池供电场景。 更重要的是,我们走的是“集群+成本”路线: 1. 用Chiplet把7 nm计算核心和14 nm I/O拆开,良率高、成本低,再通过先进封装堆出系统级性能; 2. 用“内存池化”把所有加速器的DRAM、HBM统一成共享资源池,把成熟制程Chiplet的集群利用率拉到极致; 3. 电力成本几乎“白菜价”,再加上国家补贴,直接对冲国产芯片能耗略高的短板,让企业可以大规模铺量。 结果就是:不需要单点性能完全持平,只要达到H100的一半左右,价格压到1/10甚至1/20,就能在性价比和总体拥有成本(TCO)上形成碾压。 美国赌的是“封锁能拖死中国AI”,但中国用“集群+成本+场景”三板斧,恰恰戳中了美国“高成本、高门槛、高监管”的泡沫软肋。这场博弈,胜负手不在实验室,而在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算力经济里。
人没了。电话不接,邮件不回,带着英特尔1.8万份绝密文件,就这么人间蒸发了。
【145评论】【10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