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讲,南怀瑾先生几十年前说过一句让人脊背发凉的话——往后的社会里,或许没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连夫妻这层亲密关系,都可能变得面目全非。彼时听来,只当是智者的危言耸听,觉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统,“修身齐家”的古训,早已刻进国人的骨血,怎么可能说没就没?可如今回头再看,才惊觉先生的话不是预言,竟是对时代变迁最通透的洞察。 去年冬天在街角咖啡馆,碰到大学时的室友晓雯,她一个人点了份双人套餐,笑着分给我半块提拉米苏。这个曾经把“早点结婚生娃”挂在嘴边的姑娘,如今三十有五,独居三年,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阳台种满多肉,书房堆着古籍,周末要么去徒步,要么约着朋友做公益。聊起婚恋,她没有丝毫焦虑:“不是不相信爱情,是不想为了‘该结婚了’而找个人捆绑过日子。现在一个人能赚钱养家,能修水管换灯泡,情绪不好时能自己疏导,婚姻不再是必需品,只是个选择题。” 她的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很多人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把“组建家庭”当作人生的必答题,婚姻的神圣感在“个人价值优先”的观念里,慢慢褪去了滤镜。 这背后,是时代浪潮下的必然变迁。过去,家庭是生存的最小单位,“男耕女织”的分工让夫妻绑定,家族抱团才能抵御天灾人祸;而如今,女性经济独立,不必再依附婚姻获得生存资源,男性也不再需要通过组建家庭来承担“传宗接代”的单一使命。社交软件让情感连接变得轻易,“搭子式恋爱”“短择关系”兴起,有人渴望陪伴却抗拒束缚,有人享受亲密却不愿承担责任。就像小区里的张阿姨,儿子三十岁,谈过几次恋爱都没走到结婚,她叹气说:“我们那时候,见两面觉得合适就过一辈子,吵吵闹闹也能白头;现在的孩子,一点不合心意就分开,家里的烟火气都淡了。” 张阿姨的感慨,藏着两代人对“家庭”的不同理解——传统家庭的“捆绑感”,在追求自由与个性的当下,成了很多人想要逃离的枷锁。 但南怀瑾先生的话,绝非是对亲密关系的否定,而是看透了人性与社会的本质。他深知,家庭与夫妻关系的形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古代的“一夫多妻”到现代的“一夫一妻”,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自由恋爱”,关系的形态一直在迭代,核心却从未改变——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渴望温暖、陪伴与归属感。如今我们看到的“无家庭”“无夫妻”,只是传统模式的消解,而非亲密关系的消亡。就像有些年轻人选择同居不结婚,有些朋友组团养老,有些单亲家庭把日子过得热气腾腾,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重构着“家”的定义。 先生的远见,不在于预言“消亡”,而在于提醒我们:时代在变,人性的需求从未变。我们不必哀叹传统家庭的式微,也不必焦虑关系形态的多元,重要的是守住内心对温暖的向往,对责任的敬畏。无论是相守一生的夫妻,还是独行自在的个体,只要能在关系中获得滋养,在生活里找到归属,便是对“家”最好的诠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