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2年,已经69岁的薛仁贵挂帅出征,突厥人问:“唐朝将领是谁?”有人回答:“薛

青衫栀幽音 2025-11-15 19:03:44

682年,已经69岁的薛仁贵挂帅出征,突厥人问:“唐朝将领是谁?”有人回答:“薛仁贵,”突厥人吓得惊慌失措,说:“听说薛将军流放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能死而复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山西河津,静静流淌的黄河孕育了无数英杰,薛仁贵便诞生于这片土地,出身虽有世家血统,却因家境衰落,自幼便与田地为伴,年少时期,薛仁贵并无显赫背景,三十岁前始终在农田间劳作,生活平淡无奇,正是家中贤妻柳氏的鼓励与劝诫,使薛仁贵下定决心投身军旅,期望以武功改变命运,投军之初,身无一官半职,只是普通士卒,但心中自有凌云壮志,不愿终老田埂之间。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薛仁贵响应征召,随军北上,在安市城之役中,唐军一支部队遭遇重围,形势危急,薛仁贵身披白袍,手持长戟,策马冲入敌阵,以一己之勇救出被困主将,斩杀敌方首领,此役过后,薛仁贵的声名在军中迅速传开,成为将士们景仰的对象,唐太宗亲自嘉奖,赐以游击将军之职,从此“白袍将军”的美誉不胫而走,名震辽东。   在随后的岁月中,薛仁贵屡建奇功,西北边疆形势动荡,回纥与九姓铁勒等部纷纷叛乱,聚集重兵,威胁大唐北疆安危,薛仁贵受命统率唐军,行军至天山一带,敌军精锐云集,士气高昂,薛仁贵却沉着应战,列阵对峙时,亲自前出阵前,弯弓搭箭,连发三矢,三名敌方悍将应声落马,如此神技震慑敌军,铁勒诸部军心动摇,望风披靡,唐军遂乘势进击,大获全胜,俘获敌军首领,自此,草原传颂“白衣三箭定天山”之传奇,薛仁贵威名远扬,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心中的无敌象征,每逢边疆风声鹤唳,敌骑闻其名望而生畏。   在治军方面,薛仁贵以严明著称,行军途中,所部唐军纪律森严,秋毫无犯,士卒不得扰及百姓,亦不得擅自掠夺,即使在敌境作战,薛仁贵也令军中严守军纪,严禁滥杀无辜,凡俘获敌军,将士按照律令妥善处置,既不屠戮,也不苛待,遇有百姓村庄,薛仁贵令人安抚慰问,彰显大唐仁德,正因如此,唐军每次出征,军容整肃,所向无前,薛仁贵不仅以武力震慑敌军,更以仁政赢得人心,一次次出奇制胜,皆得益于严谨的谋划与坚定的纪律。   薛仁贵的军旅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多次征战中,屡因政事或部下违令遭受牵连,最为世人所知的挫折,莫过于大非川之役,薛仁贵受命出征吐蕃,精心部署,轻装疾进,原本有望取胜,然而,副将未能按令行事,擅自变更军势,致使粮草辎重被敌军截获,前军失去补给,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唐军损失惨重,薛仁贵被归咎为主帅失察,遭贬官职,遣送象州,此后数年,岭南瘴气中,关于薛仁贵的消息几乎断绝,朝野一度流传其已病逝于流放地,北方草原上,突厥与铁勒等部闻讯,开始蠢蠢欲动,边疆战云再起。   时局变化,突厥再次大举南侵,唐朝边防危急,朝廷内外将领多已凋零,能够独当一面的名将屈指可数,高宗李治思忖再三,决定起用流放中的薛仁贵,圣旨下达象州,薛仁贵年近七旬,却依旧披甲上阵,旌旗所指,北疆将士群情振奋,士气为之一振,云州城外,突厥铁骑骤然压境,兵锋直指城头,薛仁贵亲率唐军突围,银甲铁骑如雪崩疾驰,敌军探知主帅为薛仁贵,阵中惶恐不安,军心动摇,薛仁贵出现在阵前,白发苍髯,面容坚毅,熟悉的身影让突厥将士如见厉鬼,昔日战场的恐惧瞬间复苏,突厥先锋失色,队伍溃散,部分骑兵下马叩拜,更多人狼狈逃亡,唐军乘胜追击,斩获首级万余,俘虏两万,缴获牛羊驼马无数,史称“云州大捷”。   云州一战,薛仁贵以无可匹敌之威震慑敌胆,成为唐朝北疆的守护神,突厥部族自此多年不敢轻启边境,即使在异族间,薛仁贵的名字也成为勇士间传诵的传奇,北地部落篝火旁,老人们讲述着那个白衣老将的故事,世世代代成为后辈心中的梦魇,唐朝军中将士则视薛仁贵为定海神针,只要有薛仁贵在,军心则安,战无不胜。   信息来源: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客户端 2024年3月27日 关于“山西话·山西历史名人故里|薛仁贵的寒窑传奇”的报道

0 阅读:49

猜你喜欢

青衫栀幽音

青衫栀幽音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