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副军长吴国璋抱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东东与北北。吴国璋并非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但也是牺牲的高级将领。 吴国璋是天生的军人。12岁时,他参加红军,14岁就率领游击队歼灭敌军五十多人,16岁参加两万五千里长征,被誉为长征中的小英雄,抗战中,他率军粉碎日军多次“扫荡”“清剿”,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吴团长”。吴国璋的军事指挥能力在一次次战斗中提升极快。 谁能想到,这个抱着孩子笑得满眼温柔的军人,转身就扛起了保家卫国的重担,把对家人的牵挂藏进了军装的口袋里。解放战争的炮火里,他的指挥艺术更是炉火纯青,从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到平津战役的攻坚作战,他带领部队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战士们都说“跟着吴师长,打仗心里有底”。 朝鲜战争的硝烟燃起时,吴国璋已经是三十九军副军长。接到入朝命令的那天,他刚给家里写了半封信,字里行间全是对孩子的想念,可笔锋一转,只添了一句“国难当头,军人当先”,就把信塞进背包,跟着部队跨过了鸭绿江。 三十九军是志愿军的王牌部队,首战就遇上了美军的“王牌”——骑兵第一师。这支部队号称百年未尝败绩,装备着坦克、重炮,还有空中支援,而志愿军战士手里多是步枪、手榴弹,连过冬的棉衣都凑不齐。战前会议上,有人担心敌我装备差距太大,吴国璋拍着桌子说:“装备好不算真本事,能打赢才是硬道理!”他带着参谋们在雪地里摸爬了两天,把云山周围的山梁、河道摸得一清二楚,硬是找出了美军防线的薄弱点。 战斗打响的那天夜里,吴国璋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美军的照明弹把夜空照得像白昼,炮弹在身边炸开,泥土溅了他一身,可他盯着地图,语气平静地调配部队:“一师绕到东侧,断敌退路;二师从正面佯攻,把敌人往山谷里引;三师负责阻击增援,一个兵都不能放过来!”战士们借着夜色穿插迂回,摸到美军阵地前才发起冲锋,刺刀寒光闪过,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这场云山战役,三十九军歼灭美军千余人,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吴国璋在战场上的冷静,让老兵们记了一辈子——一颗炮弹落在不远处,他掸了掸身上的雪,还笑着对身边的参谋说:“你看,美军的炮弹准头不行。” 此后的半年里,吴国璋跟着三十九军南征北战,砥平里阻击战、横城反击战,每一场硬仗都有他的身影。他从不躲在后方,总爱往前沿跑,战士们劝他注意安全,他总说:“不到阵地前,我心里不踏实。”他的口袋里,那张孩子们的照片始终没离身,休息时拿出来看看,指尖轻轻摩挲着照片上的小脸,眼里满是柔软。可一听到战斗命令,他立刻收起温情,眼神变得锐利如刀。 1951年11月30日,美军发起秋季攻势,吴国璋带着参谋人员去前沿查看阵地。路上,几架美军轰炸机突然俯冲下来,炸弹呼啸着落地。千钧一发之际,他一把推开身边的参谋,自己却被飞溅的弹片击中了要害。战友们急忙把他抬到隐蔽处,他喘着气,从口袋里摸出那张照片,想递给身边的人,可手刚抬起来,就永远地垂了下去,年仅33岁。 牺牲后,战友们在他的背包里发现了那封没写完的信,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部队的补给需求,甚至记着几个战士的冻伤情况,唯独没提自己的安危。这个12岁参军、历经长征、抗战、解放战争的老兵,把一辈子都献给了国家,把对家人的思念藏在了战火硝烟里。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