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陆军部长警告承包商“别再继续骗人”,成本15美元的组件,售价竟为4.7万美元!

不简单的幸福 2025-11-16 00:43:54

美陆军部长警告承包商“别再继续骗人”,成本15美元的组件,售价竟为4.7万美元! 15美元的零件敢标价4.7万美元,这样的天价落差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美国军方采购的真实写照。 11月14日,多家外媒报道:美国陆军部长丹·德里斯科尔公开向防务承包商“开炮”,直言这些企业多年来一直在“欺骗”美国民众、五角大楼和陆军,, 用虚假宣传让军方误以为只能依赖他们的专用产品,实则不少民用商品在品质上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美军防务承包商虚报价格早已是圈内人尽皆知的“公开秘密”,却从未有现役高官如此直白地撕破脸皮。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旗下西科斯基公司生产的“黑鹰”直升机屏幕控制旋钮组件,单套制造成本仅15美元,卖给美军时却摇身一变成了4.7万美元的“天价配件”。 这样的溢价幅度堪比坐火箭,让人不禁想问:到底是配件镶了金,还是承包商的胆子大到没边? 类似的离谱案例在美国军工采购中比比皆是。国会下属的政府问责局曾曝光,美国空军花近33万美元购买军机咖啡杯,单个售价835美元,是市价的10倍之多。 还有9万美元一袋的普通机械零件,普通人100美元就能买到同等质量。更令人咋舌的是,一包螺丝能卖到5000美元,承包商美其名曰“卖系统而非配件”,实则不过是换个说法变相抬价。 这些看似荒诞的交易背后,是纳税人的血汗钱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工企业的口袋里。德里斯科尔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他甚至放出“不再采购”的狠话,试图遏制这股歪风。 但明眼人都清楚,这种威胁大概率只是纸上谈兵。美国军工体系早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垄断格局,五角大楼认可的三万多家承包商中,洛马、波音、诺思罗普·格鲁曼等五家巨头就拿走了三分之二的订单。 剩下的企业不过是依附于他们的分包商,在很多领域,美军面临“别无选择”的困境——80%的装甲车辆、战斗机、轰炸机等核心装备都只有唯一供应商,没有竞争的市场自然成了涨价的温床。 采购流程的繁琐复杂更是让改革难上加难。美军的供应商审核机制层层叠叠,想更换合作方光是走流程就要耗费数年光阴。即便有新的企业侥幸入围,也很快会被现有“游戏规则”同化。 毕竟在垄断体系下,不跟着抬价就意味着被排挤,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入局即涨价”的恶性循环。更讽刺的是,美国政府的激励机制反而在变相助长这种乱象,让承包商有恃无恐地索取天价。 难怪德里斯科尔直言政府也该为此承担责任,军工复合体的尾大不掉早已是美国的沉疴宿疾。这个诞生于一战、二战时期快速扩张的利益集团,如今已形成“军工企业-国会-军方”的铁三角。 企业通过游说国会、贿赂官员等方式巩固垄断地位,2024年雷神公司就因提供欺诈性信息被罚9.5亿美元,其员工还曾贿赂外国高官抢夺生意。 而五角大楼自身的财务混乱更是雪上加霜,连续七年未能通过年度预算审计,4万亿美元资产中63%无法详细入账,这样的管理水平如何能堵住采购漏洞? 德里斯科尔提到的民用产品替代方案,看似是条出路,实则面临诸多阻碍。军用配件虽在部分标准上与民用产品有差异,但很多领域的技术早已趋同,所谓“专用方案”不过是承包商抬价的借口。 可即便如此,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阻力依然巨大。前国防合同监督官员凯瑟琳·弗斯曼曾直言“掌握权力的是军事承包商”,他们凭借垄断地位绑架军方采购,形成了“你离不开我,我就漫天要价”的霸权。 美军每年耗费巨额军费,却陷入“花得多、买得差”的怪圈。布朗大学“战争成本”项目显示,国防部超过一半的年度预算都流入了军事承包商口袋,可换来的却是交货拖延、质量下滑的装备。 这样的体系之下,受伤的最终是美国民众,他们的纳税钱没有用于改善民生,反而成了军工巨头的利润来源。所谓的“国防安全”,在利益集团的操纵下,渐渐变成了收割民脂民膏的幌子。 想要根治这种乱象,绝非靠几句警告就能实现。正如“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美军真正该做的是打破垄断格局,简化采购流程,建立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 若只是治标不治本,即便换了一批承包商,天价采购的闹剧依然会重演。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链条一日不斩断,美国的军备就会一日比一日昂贵,而那些虚高的价格,最终都会转化为民众的负担和国家实力的内耗。 15美元与4.7万美元的差距,不仅是价格的离谱,更是制度的失灵。德里斯科尔的怒吼或许能掀起一时波澜,但想要真正改变现状,还需要触及核心的机制改革。 否则,美国只会在“天价采购”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用远超他国的军费,买着越来越不顶用的装备,最终在自我消耗中逐渐丧失竞争力。这背后的教训,值得所有依赖垄断体系的国家深思。

0 阅读:1
不简单的幸福

不简单的幸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