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点名批评我们! 纽约时报声称,中国的强大只是“外强中干”而已!11月1

文史小将 2025-11-16 00:46:32

纽约时报点名批评我们! 纽约时报声称,中国的强大只是“外强中干”而已!11月14日,纽约时报表示,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它是美国在塑造世界的能力方面唯一的对手。但这种强硬的外表在中国国内却被“戳破”。美媒称,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发展的无力感“无处不在”。对于这种国家自信与民众疲惫之间的反差,恐怕也只能用“外强中干”来形容。 11月14日,《纽约时报》称中国“外强中干”,意思是国家表面看上去很强大,但普通人的生活却压力大、心理不稳。 这种说法,把国家实力和个人幸福生硬分开,好像国家的强大和民众的生活质量是两条互不相关的轨迹。 要理解今天的中国,需要换个角度,把国家看作一个有机体,它有自己的“韧性代谢系统”。 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挑战,这个系统并不会轻易崩塌,相反,它会自我调节,把宏观层面的力量,逐步转化为具体到每个人生活的实际支持。 从2018年起,外部经贸摩擦确实给中国带来不少冲击。针对超过五千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还有今年新出台的部分海事和物流限制,这些措施几乎无视国际惯例,对经济造成了直接压力。 经济数据也反映出这种复杂性。 建筑业出现了小幅下滑,但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上半年低谷后,降幅正在逐步收窄,显示出逐渐恢复的迹象。 制造业增加值甚至逆势增长6.3%,说明企业在积极调整、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芯片、电池等高技术产业的攻坚,也不仅是科技竞赛,更是稳住就业、保障产业链稳定的战略举措。所谓的“中干失灵”,在实际运行中并未出现,反而触发了深层次的结构调整。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并非空洞口号。政策通过多条渠道,把发展成果和资源输送到民生领域。 例如,“一带一路”的项目,不只是国际合作的表面叙事,它直接为国内机械、家电企业开拓市场,转化为一线工人的就业机会。 2025年给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减免超过八千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近三千亿,这都是在为经济“毛细血管”提供持续支持。 社会保障网络也在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超过五万亿元,覆盖十三亿人口的基本医保体系日益健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一系列措施,为普通百姓提供了底线保障。 数据显示,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去年超过一千二百四十四万,今年前十个月也突破一千万,信息传输行业增长11.7%,离不开程序员、快递员的辛勤工作;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8.6%,也少不了网约车司机和中小企业员工的贡献。 政府为这些灵活就业群体提供社保补贴,正是对他们劳动价值的认可。 城乡收入差距也在缓慢缩小。 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跑赢城镇,这既得益于政策支持,也源自乡村振兴中无数农民和基层工作者的努力。年轻人的就业焦虑、中年人的职业转型压力,确实存在,但职业培训和就业帮扶一直在跟进,这是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而非系统性无力的表现。 所以,把中国贴上“外强中干”的标签,并不能解释这个经济体在压力下如何自我调节,也理解不了国家战略如何转化为民生改善,更忽视了普通人的努力如何汇聚成国家的整体韧性。 这个“韧性代谢系统”,让国家面对挑战时,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使经济稳健发展,民众生活逐步改善。 真正的力量,并不在宏大的叙事中,而在每一个为生活拼搏的普通人身上。与其用外部的老框架去评价中国,不如看看自己社会内部的现实差距,这可能更能启发反思。

0 阅读:14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