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可清朝当年就是“雄而不霸”,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的软骨头,内里烂透了,就算想霸也没那实力。 这话听着有点极端,却戳中了一个关键问题:国际社会的尊重,从来不是靠“示弱”换来的,但也绝不是靠“霸权”抢来的。蔡正元说“没人怕就事情多”,有一定现实逻辑,可把“怕”和“朋友”画等号,实在是混淆了“威慑力”与“号召力”的本质区别——真正的大国朋友,靠的是互利共赢的诚意,不是让人胆寒的霸权;而清朝的悲剧,也从来不是“雄而不霸”,而是“假雄真弱”,连自保的实力都没有,何谈“霸”与“不霸”? 清朝的“外强中干”,藏在那些看似辉煌的表象之下。乾隆年间号称“天朝上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可朝堂之上早已布满腐败的毒瘤,官员们虚报政绩、中饱私囊,连军队的军饷都被层层克扣。有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广东水师的战船大多是康熙年间遗留的旧船,船板腐朽、火炮生锈,士兵们甚至不会操作火器,日常训练只是摆样子。这样的军队,面对英国的坚船利炮,哪里有还手之力?所谓的“雄”,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假象,所谓的“不霸”,不过是实力不济的无奈。 蔡正元说“没人怕就事情多”,可清朝当年不是“没人怕”,而是“谁都敢欺负”。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仅凭40多艘舰船、几千士兵,就打开了中国的国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无数珍宝,清政府却只能签下《北京条约》,割地赔款;1894年甲午战争,被清朝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竟然全歼北洋水师,逼得清政府赔偿白银2亿两,割让台湾澎湖。这些屈辱的历史,不是因为清朝“不霸”,而是因为它的“弱”——弱到连自己的领土主权都无法捍卫,弱到只能任人宰割,这样的国家,自然没有任何国际地位可言。 真正的“雄”,应该是“强而不霸”,是拥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己,同时又有尊重他人的格局。美国在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确实获得了不少“盟友”,但这些盟友大多是出于利益捆绑,而非真心认同。近年来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动辄制裁他国、干涉别国内政,导致盟友离心离德,国际影响力不断下降。反观中国,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强大的国防力量,却始终坚持“不称霸、不扩张”的原则,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和支持。这足以说明,“霸”从来不是获得朋友的前提,“强而有道”才是。 清朝的教训,更值得我们深思。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威慑力”,源于实打实的硬实力——包括强大的经济、先进的科技、过硬的国防,还有清明的政治、团结的民心。没有这些作为支撑,再响亮的口号都是空谈,再庞大的疆域都是虚设。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可腐朽的清政府迟迟不愿改革,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最终在历史的浪潮中被淘汰。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国家的强大,从来不是靠“霸”,而是靠“进”——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实力,才能在国际社会立足。 蔡正元的观点,或许是看到了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一面,但忽略了时代的进步。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殖民时代“谁拳头硬谁说了算”,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互利共赢成为国际共识。一个国家想要拥有真正的朋友,靠的不是霸权,而是责任与担当——在他国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公平正义,这样才能赢得真心的认同与支持。 清朝的悲剧已经过去,但它留下的警示永远不会过时:国家的实力是立足之本,而大国的格局是赢得尊重的关键。“雄而不霸”从来不是错,错的是“假雄真弱”;“让人怕”从来不是目的,让人信服才是长久之道。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应该是既有保护自己的实力,又有善待他人的胸怀;既有威慑敌人的底气,又有团结朋友的诚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