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事到如今,美国对华策略开始掉头了?那就是如果美元的纸币不能直接换成各种东西,那美元霸权的基础本质就只能是中国的实体产业。所以呢,美国就是万万不敢惹怒中国的,他只能调转枪口,另寻出路了。 在全球贸易的棋盘上,美国对华策略的转变总让人捉摸不透。明明前几年还剑拔弩张,怎么现在开始掉头了?其实,藏着一个简单却被忽略的逻辑:美元这张纸的霸权,离不开能换成实实在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的源头,正是中国的实体产业。 说起美国对华策略的转变,得从贸易战的教训说起。2018年特朗普上台后,就大张旗鼓搞关税战,想逼中国让步,减少贸易赤字。结果关税加到数百亿美元的货物上,美国进口的中国商品不降反升。 为什么?因为美国经济太依赖中国制造了。从手机到家电,再到关键矿物如稀土,美国超市货架上到处是中国货。没有这些,美元就没法顺利流通,物价飞涨,民众生活受影响。专家分析,美国试图脱钩,但发现供应链断不了。 中国控制着全球80%的稀土加工,切断供应,美国高科技产业就瘫痪。拜登政府上台后,继续加码芯片出口管制,但同时又签了部分协议,避免全面对抗。原因很简单,美元霸权不是靠军事,而是靠全球信任和商品兑换。 再看美元霸权的底层逻辑,它不像黄金那样有内在价值,全靠全球用它买东西来维持。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正好补了美国消费型经济的缺口。美国人消费多,生产少,靠进口填补。中国工厂源源不断输出廉价商品,让美元在全球转得飞起。 如果彻底脱钩,美国得重建制造业,但这需要几十年投资和人力,不是喊口号就能行。特朗普推制造业回流,建了些工厂,但供应链还是绕不开中国零部件。马斯克的电动车公司,也承认离不开中国电池和材料。 美国策略掉头的另一个关键,是全球供应链的现实。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虽降,但通过越南、墨西哥转口,美国还是间接买中国货。专家说,这显示脱钩是假象,实际贸易绕道而已。美国推出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投巨资建厂,想减少依赖。 但到2024年,进口中国关键商品的比例只降了部分,比如信息技术产品从46%降到27%。为什么慢?因为中国主导稀土、锂电池等上游,美国短期建不起全链条。美元作为储备货币,占全球外汇储备60%以上,但如果买不到中国商品,这地位就虚了。 再说说政策摇摆的具体表现。2019年贸易战高峰,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反击,双方损失惨重。美国企业游说国会,抱怨成本涨,消费者买单。现在,美国转向“去风险”而非脱钩,意思是减少关键领域依赖,但保持整体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