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曾为美国研究原子弹,晚年回到中国,赢得了无数国人的尊敬,

文史啊旺 2025-11-17 21:50:18

她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曾为美国研究原子弹,晚年回到中国,赢得了无数国人的尊敬,逝世后墓碑上写着“一个永远的中国人”,她就是吴健雄。 说起吴健雄这个人,总觉得她的一生就像一部老电影,里面有科学的高光,也有家国的牵挂。她生在1912年5月31日,那时候中国还在民国初期,江苏太仓浏河镇是个小地方,靠长江边上。家里条件不算差,父亲吴仲毅是个土木工程师,早年参加过推翻清朝的活动,后来办了明德学校,母亲范福华在学校教书。吴健雄小时候就接触不少科学东西,家里书架上堆着工程图纸和杂志,她对这些感兴趣,从小就爱鼓捣小玩意儿。1923年,她进明德学校读小学,那时候女孩子上学还不普遍,但她家里支持,她学得特别好。六年后,转到苏州第二女子师范,1929年毕业,全班第一。毕业后她在上海短暂教书,那段时间她听了胡适的讲座,胡适讲科学和个人追求,让她开始想更大的舞台,不想只当老师。 1930年,她考进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那时候大学校园里抗日氛围浓厚,她也参与学生运动。四年本科后,她继续读研究生,专攻物理实验。1936年8月,她坐船去美国留学,本来计划读完就回国,但二战打乱了一切。她先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欧内斯特·劳伦斯。劳伦斯是回旋加速器的发明人,吴健雄跟着他学原子核物理,每天在实验室里调仪器,观察粒子轨迹。1940年6月,她拿到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磷-32的β衰变和核裂变产生的放射性氙,那时候她才28岁,已经是领域里小有名气的人。 战时,她在史密斯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教书,讲核反应和量子力学。1942年,她嫁给物理学家袁家骝,两人是同事,婚后她生了儿子袁崇焕。1944年,美国启动曼哈顿计划,这是二战期间美国秘密开发原子弹的项目,目的是对德日使用核武器。吴健雄加入哥伦比亚大学的SAM实验室,她是里面唯一华裔女性,主要负责铀同位素分离。她开发了辐射探测器,提高盖革计数器的灵敏度,帮助确定气体扩散法分离铀-235和铀-238的工艺。这一步很关键,因为武器级铀需要高纯度分离,她的工作让生产效率上去了。后来汉福德反应堆出问题,B堆中子产量突然掉,她用之前的研究方法检测出是氙-135中毒引起的,及时调整了堆芯设计,避免了延误。曼哈顿计划成功后,1945年广岛长崎投弹结束了太平洋战争,但吴健雄后来反思核武的破坏力,她公开建议台湾地区防务部门不要走核武器道路,强调和平利用核能。 战后,她留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β衰变研究。1949年,她用螺线管光谱仪验证费米理论,精确测量了β粒子的能量谱,这在核物理圈子传开了。到50年代初,她已经是β衰变领域的权威,奥本海默和赛格瑞这些大牛都找她咨询。195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这是个大胆假设,因为宇称守恒是物理学基本对称性,大家都信它。李杨找吴健雄验证,她在华盛顿国家标准局实验室主导实验,用钴-60样品在接近绝对零度下观察β衰变。结果显示电子发射方向不对称,证明了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恒。这实验轰动全球,李杨1957年拿诺贝尔物理奖,但吴健雄没分到,她继续做后续工作,没多抱怨。媒体叫她“东方居里夫人”或“物理第一夫人”,她不喜欢这些称号,说自己就是个实验物理学家。 美国那边对她又爱又怕,她贡献大,研究成果直接帮美国,但她是中国人,总担心她带技术回国。1954年,美国通过法案限制华裔科学家离境,她被迫入籍,FBI还监视她文件和活动。她没退缩,坚持学术。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关系缓和,1973年她终于回国,第一次踏上北京机场。周恩来总理接见她,谈科学合作,她带回了不少仪器和资料。之后她九次访华,每次都讲课、捐设备。1982年,她正式退休后多回中国,帮助建第三代同步加速器,提供设计建议,推动中美联合实验室。1985年,她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现场,指导射束路径优化。那时候中国科技起步晚,她把哥伦比亚的设备捐给南京大学和中科院,培训学生β衰变技术。她在母校演讲,分享实验细节,不藏私。 吴健雄的贡献不只核物理,她1958年研究镰状细胞贫血,用同位素标记技术解答血液循环问题,帮生物医学。1963年,她精确测量钴-60的磁矩,推动粒子物理发展。1975年,她见福特总统,推动科技政策办公室设立,促进交流。1986年,她拿沃尔夫物理奖,强调实验验证的重要性。1990年,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给她,她是首位华裔女性得主。晚年她定居纽约,但心系中国,1992年还捐款建吴健雄墓园,在太仓明德学校。去世后骨灰按遗愿运回苏州太仓,葬在明德学校园里。墓园是贝聿铭设计的,简单素净,杨振宁题字。墓碑上刻着她指定的八个字:“一个永远的中国人”。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