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中学习如何教育孩子! (一)正面教材: 1. 刘备对阿斗的言传身教,重点培养其品德根基,劝诫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后主刘禅虽一生平庸,但能善待蜀中百姓,也从未有过恶行。 2. 孙权因材施教,根据两个儿子(孙亮、孙休)的性格差异,分别侧重权谋制衡与仁政修养,保障了后续江东的基业相对稳固。 3. 司马懿以身作则,教授两个儿子(司马昭、司马师)要“隐忍坚韧、审时度势、笼络人心”。最终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谋略与格局,最终建立晋朝。 4. 关羽“忠义”言行刻入关平骨髓,成为“身教”典范。所谓“虎父无犬子”讲的就是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二)反面教材: 1)曹操重才轻德,子嗣皆颇有才学(曹冲、曹丕、曹植),却因权利内斗耗损了曹魏根基。 2)刘表从小溺爱幼子刘琮,忽视了它的怯懦性格,并强行传位他,直接导致了荆州的不战而降,把江山拱手让人。 3)袁绍“多谋而无决”且溺爱子嗣,平日对三个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疏于培养与管教,最终三个儿子因争权而相互攻伐,后被曹操逐个击破,偌大的基业毁于一旦,令人唏嘘。 综上,教育孩子的关键在于16个字: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