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去日本”的消息刷爆全网!   11月的日本按理说是红叶正盛、游客云集的季节,

红日观全局 2025-11-18 09:48:01

“别去日本”的消息刷爆全网!   11月的日本按理说是红叶正盛、游客云集的季节,但今年却意外冷清。   机场航班接连取消、旅行团紧急叫停、留学生计划泡汤,社交平台上“别去日本”成了热搜关键词,不是中国游客不想去,而是日本这次真的“惹大事”了。   中国外交部、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在短短几天内接连发声,明确建议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这不是一般的提醒,而是一场由日本官方言论引发的多部门联动反制。   事情的起点,出在日本首相高市早苗11月7日的一番话,她在国会答辩时声称,一旦台湾局势紧张,将可能构成日本“存亡危机事态”,并暗示日本或将武力介入台海。   这番言论在中方看来,已经踩到了红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随后表示,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日方若胆敢插手台海局势,将构成侵略行为,中方绝不会坐视。   外交回应只是第一步,更实在的,是中方随后一连串的实际行动。   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和驻日使领馆率先发出安全提醒,指出日本社会治安持续恶化,中国公民在当地遭遇抢劫、袭击等事件频发,而且不少案件至今未破。   第二天,国航、东航、南航等多家航空公司迅速跟进,宣布对12月31日前飞日本的机票可免费退改。   到了11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干脆明确提醒中国游客近期避免赴日,教育部也发出留学预警,建议谨慎考虑赴日留学计划。   从安全提醒到航班政策,再到旅游和教育领域全面收紧,短短三天内的密集动作,释放的信号再清楚不过,中国对日本近期的言论和行为极度不满,已经不再止于外交抗议,而是直接影响到人流、资金流和社会交流。   这一连串动作在日本社会引发了不小的震动,最直接的冲击落在了日本旅游业头上。   成田、关西等机场入境大厅门可罗雀,东京银座、大阪道顿堀等一度被中国游客“挤爆”的热门商圈,如今冷清非常。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旅行社纷纷叫停赴日团队游,像北京华途国际旅行社甚至直接冻结了整个寒假的赴日团计划。   日本经济也迅速感受到寒意。11月17日,日本股市旅游板块遭遇大跌,资生堂股价重挫11%,三越伊势丹控股公司下跌12%,连日本航空都跌了将近6%。   根据野村综合研究所的预估,如果中国游客长期减少,日本GDP将缩水0.36%,经济损失高达2.2万亿日元,按当时汇率算,超过1000亿人民币。   不仅企业叫苦,日本社会也开始反思。《每日新闻》直言,中方措施将对日本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   《日本经济新闻》透露,日本政府正试图在即将召开的G20峰会中寻求与中方沟通,希望“止血”。   东京街头的采访更直接,很多市民表示无法理解高市早苗为何要在台海问题上“主动挑事”,商家更是直言“生意凉了”。   连日本政界内部也开始出现质疑声音。立宪民主党政策调查会长本庄知史公开表示,高市早苗对安全保障法律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轻率发言已影响国家利益。   而学界声音更为尖锐,龙谷大学教授松岛泰胜指出,高市此番言论,是日本国内历史修正主义情绪高涨的体现,如果日方漠视邻国核心利益,最终受害的只能是自己。   其实这场风波之所以引发如此大规模反应,不仅是因为政治言论本身,更因为日本在旅游环境上的“短板”早已暴露。   2025年以来,中国公民在日本遭遇的抢劫、盗窃案件数量持续上升,很多案件迟迟未破,游客安全感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地震、火山喷发轮番上演,就连熊出没事件都飙升到五年新高,光是4月至9月就报出2万多起,堪称“野生惊魂游”。   旅游品质也在下滑,日本多地陷入“过度旅游”,交通拥堵、服务下滑屡见不鲜,老顾客越来越少,“日本游”在中国游客心中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再加上流感疫情来袭,部分地区甚至进入“警报级别”,公共卫生环境也敲响了警钟。   如今中方的立场非常明确,台湾问题属于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日方必须尊重一个中国原则,不能打擦边球,更不能越界挑衅,外交部已经表明态度,如果日方执意推进错误立场,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但日本政府的态度却显得暧昧。一方面拒绝撤回高市早苗的言论,另一方面又担心中方进一步反制会殃及稀土出口等关键经济领域,进退两难之际,日方似乎尚未拿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   从这场风波可以看出,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路口,向左走是缓和,向右走是对抗。   这不是简单的外交摩擦,也不仅是一次言语失当,而是一次深层次的利益碰撞,旅游、教育、经济接连受阻,说明国家关系一旦恶化,普通人首当其冲。   目前的中日关系已经降至近几年低点。未来会不会进一步恶化,完全看日方是否能够正视问题,回到理性与克制的轨道上来。   信息来源: 《外交部和中国驻日本使领馆郑重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新华社新媒体

0 阅读:35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