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日本方面突然宣布了,对北方四岛和东海的立场不会改变,还会继续在公开场合强调相关主张。 最近,日本官方再次重申对北方四岛以及东海的立场不会改变,外界看到的似乎只是外交上的固执,但表象之下,其实是一场经过精心设计的“强硬秀”。 这场秀背后,有三层逻辑在支撑,分别服务于日本的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 第一层,是最直观的利益账本。日本政府把领土主张和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紧密捆绑,为强硬立场提供了表面上的合理性。安全方面,北方四岛被描绘成北海道的天然屏障:谁掌控这些岛屿,就能在太平洋入口处掌握主动权。加上俄军在远东的导弹部署,让北海道始终处于“被威胁”的状态。因此,“收复”四岛被包装成一种消除潜在威胁的策略。 经济利益也被清晰列出。北方四岛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每年渔获超过80万吨,这是北海道渔民的主要生计来源;海底还有大量油气和金属资源,潜在价值巨大。东海的春晓油气田也是国家经济账单上的一块重要蛋糕。这样的叙述,把领土争端包装成一场直接关系到国民财富的保卫战,很容易引发公众共鸣。 第二层,是服务于国内政治的逻辑。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年轻人就业压力大,社会焦虑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领土争端被用作转移注意力、巩固执政地位的工具。 执政的自民党将“捍卫主权”作为选举口号,只要姿态够硬,就能讨好右翼势力和民族主义情绪。 右翼媒体配合,把政客塑造成“爱国英雄”,强硬立场迅速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教科书中对“被非法占据领土”的叙述,以及每年的“北方领土日”,进一步强化了受害者叙事,让温和、理性的声音越来越难以被听见。 第三层,是在全球格局中的战略布局。日本的强硬姿态也服务于美日同盟,它主动充当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前沿棋子,以换取更稳固的安全保障。 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挑衅俄罗斯,可以牵制远东俄军力量;在东海对中国的岛屿行动和巡航,也正好配合美国的战略节奏。这不仅确保了日本在同盟中的位置,还为未来发展军力、寻求更大战略自主空间创造了借口,同时试图打破二战后被限制的防御身份。 然而,现实并非单方面表演就能改变。 俄罗斯在北方四岛部署了S-400防空系统,还计划在邻近半岛部署“波塞冬”核鱼雷,中国在东海的海空巡航也持续进行,这些实力展示说明,日本单靠喊话难以改变地缘现实。继续沉迷在单方面强硬表演里,不仅无法实现预期目标,还可能增加与邻国的摩擦风险,把自己和整个地区都拖入更复杂的局势。 总结来说,日本在北方四岛和东海的“强硬”并非纯粹的外交坚持,而是一场多重逻辑叠加的演出:经济利益的包装、国内政治的操作,以及在全球格局中的战略配合。但无论外表多么强硬,现实的力量对比和国际秩序,才是真正决定成败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