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理会弃权票背后的智慧:不点头,也不掀桌子 弃权,是安理会表决时最明智的选择吗? 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现场,那份沉默的选择背后,隐藏着比赞成或否决更为复杂的外交智慧。 11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3票赞成、2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授权在加沙部署国际部队的决议草案。中国和俄罗斯投下了弃权票,既未支持也未阻止这一决议的通过。 就在同一天,中国东部战区发布了MV《若一去不回》,那其中蕴含的决绝与坚定,与安理会会议上那沉默的弃权形成了微妙的呼应。 1 弃权票的权谋,安理会里的沉默较量 弃权票在安理会表决中远非“未做决定”,而是一种经过精密计算的外交选择。当一国代表投下弃权票,他们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谨慎的保留。 在加沙决议的表决中,中国代表傅聪明确解释了弃权理由:决议草案存在重大缺陷,既未重申“两国方案”这一国际共识,也没有体现“巴人治巴”原则。 然而,中方考虑到维持停火的迫切需要,最终选择了不阻拦决议通过。 俄罗斯代表涅边贾的弃权同样传递了明确信息:他担心该决议赋予国际稳定部队过度授权,可能使其偏离和平使命,陷入冲突漩涡。 从历史数据来看,自联合国1945年成立至2024年底,五个常任理事国一共使用过293次否决权。在近三百次有关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问题上,安理会因个别国家的反对而未能采取实质性行动。 2 否决权之争,安理会的“安全阀”还是“绊脚石”? 否决权制度自设立之初就充满争议。中国代表傅聪在11月14日的安理会工作方法问题公开辩论会上,将否决权称为 “安全阀” ,认为这是鼓励大国协调、防止大国对抗的必要安排。 傅聪指出,个别国家近年来罔顾国际社会的压倒性呼声,在加沙问题上多次滥用否决权,阻拦安理会行动,引发巨大争议。 2024年4月的一次安理会会议就见证了否决权的威力。当时13个安理会成员投了赞成票,中国投了弃权票,俄罗斯投了否决票,导致决议未能通过。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改革安理会、限制否决权的呼声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声音要求常任理事国更加负责任地使用这一特权。 3 弃权背后的智慧,不完美的共识好过完美的对抗? 在外交舞台上,弃权往往是一种寻求平衡的艺术。当一国认为决议内容存在缺陷但大体方向正确,或阻止决议的代价高于让其通过的代价时,弃权就成为最佳选择。 在加沙决议中,中俄两国的弃权既表达了对决议内容的不满,又避免了与美国及其支持者的正面冲突,同时还让有助于稳定局势的决议得以通过。 这是一种典型的多边外交中的战略妥协。 安理会决策的核心在于寻求最大共识。傅聪在安理会发言中强调:“安理会成员要互尊互谅,倾听和照顾彼此合理关切,全力争取达成一致。” 弃权票实际上帮助决议获得通过的同时,记录了有关国家对决议内容的保留意见,为未来的问责和重新磋商留下了空间。 4 改革之路,安理会如何适应21世纪? 安理会改革一直是联合国的重要议题。多数改革提案要求增加常任和非常任理事国席位。 “四国集团”(印度、巴西、德国和日本)要求将安理会成员数目从15个增加到25个或26个,并增加6个新的常任理事国。 而“团结谋共识集团”则主张不增加常任理事国席位,只增加非常任理事国,将安理会成员总数扩大到27个。 非洲国家集团建议将安理会理事国的席位增加到至少26个,其中为非洲分配至少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 尽管改革呼声高涨,但安理会改革却步履维艰。究其原因,改革方案涉及修改《联合国宪章》,需要得到所有常任理事国的批准,而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5 弃权的艺术,大国博弈中的中庸之道? 在国际政治的复杂棋局中,弃权更像一门艺术,而非简单的妥协。它一方向表达了不支持,另一方面又避免了直接对抗,保持了回旋空间。 从战略角度看,弃权有时比否决更为有力。否决权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批评,而建设性的弃权则能够表达关切而不破坏国际合作。 在加沙决议中,中俄的弃权既表明了立场,又没有阻碍决议通过,更将未来政治解决的责任交给了提案国。 当今世界,全球挑战日益复杂,任何国家都难以单独应对。弃权票反映了多边主义的核心实质——在分歧中寻求合作,在对抗中寻找共同点。 安理会会议厅外,世界依然纷扰不断。那些投下弃权票的国家,依然在其他的场合,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博弈。 但在那一刻,在那间屋子里,他们选择了让决议通过,选择了给和平一个机会——即使它不完美。 毕竟,国际政治不是黑白分明的选择题,而是一门在灰色阴影中寻找最佳出路的艺术。 爆料 分享今日感悟 注:取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一次,高市早苗又被联合国又打脸了!11月17日,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在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