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张宗昌准备处决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

史太郎呀 2025-11-19 13:38:32

1926年,张宗昌准备处决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可棍字也不知道怎么写,为了不让别人知道底细,便说道:“这兵胆大包天,敢临阵脱逃,不能轻饶。” 1926年10月15日凌晨,济南城外第三师营地的哨兵发现了一个鬼鬼祟祟的身影,新兵李德顺趁着夜色想要溜出军营,结果还没跑出二里地就被巡逻队给摁住了,营长王进财得知消息后,知道这事非同小可,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赶往督军府报告。 当时的直鲁联军总司令张宗昌正在督军府会见日本军事顾问团,听到副官的汇报张宗昌当即拍桌子:临阵脱逃,这还了得,下午把人带到大堂,各部将领都来看看,今天就让大家伙瞧瞧逃兵的下场! 日本军事顾问松井大佐听了翻译微微点头,在他看来军纪严明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张将军的做法无可厚非。 下午三点,督军府大堂里站满了人,第一师、第二师的将领都到了,连日本顾问团的几个军官也在旁边观看,李德顺被五花大绑押到堂前,吓得腿肚子直打颤。 张宗昌坐在正中的太师椅上,眯着眼睛打量了逃兵几眼,突然大手一挥:拿笔墨来,今天就当着各位的面,亲自写手令处置这个孬种。 副官李世军赶紧让人摆上文房四宝,张宗昌卷起袖子提笔蘸墨,先是写下民国十四年十月十五日几个字,接着签上自己的大名,这几个字他写得倒是顺溜,毕竟天天都要签。 可接下来要写枪毙二字时问题来了,张宗昌握着毛笔,笔尖悬在纸上足足停了半分钟,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墨汁从笔尖滴落,在宣纸上晕开一个黑点。 堂下的将领们面面相觑都不敢出声,松井大佐通过翻译小声问旁边的中国军官:张将军在考虑什么,那军官只能含糊其辞:大帅可能在斟酌用词。 张宗昌心里清楚,毙字右边到底怎么写他是真记不清了,早年在私塾只读了半年书,后来闯关东挖煤哪有功夫认字,虽说当了督军后请过先生教,可这种不常用的字还是记不住。 他眼珠一转改了主意,既然毙字写不出那就打军棍,可刚要下笔写棍字又卡住了,这个字笔画太多横竖撇捺的越想越糊涂。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堂里的空气都快凝固了,张宗昌知道不能再拖,突然把毛笔往桌上一放站起身来。 此人胆大包天竟敢临阵脱逃,按照军法罪不容恕,张宗昌声音洪亮在大堂里回荡,他指着李德顺,又看了看在场的将领们:这种败类要是轻饶了,以后谁还把军纪放在眼里,李副官把人带下去,按军法从严处置。 说完这话张宗昌大步走出大堂,留下一屋子人在那琢磨从严处置到底是个什么章程。 松井大佐对翻译说:张将军果然宽严并济,没有当场处决,看来是要给年轻人一个改过的机会,这话传到张宗昌耳朵里,让他颇为受用。 李副官是个机灵人跟了张宗昌这么多年,哪能不明白上司的心思,他把李德顺带到后院,让人搬来军棍象征性地打了十下,那军棍打在屁股上声音响亮但力道不重。 打完之后李世军从怀里掏出五块大洋塞给李德顺:拿着这钱和路条今晚就离开山东,走得越远越好,别再让大帅看见您。 李德顺千恩万谢,连夜逃出济南城,从此再没在山东地界出现过。 当天晚上张宗昌把李副官叫到书房,屋里没有外人张宗昌开门见山:今天的事烂在肚子里,谁要是敢在外面乱嚼舌根军法处置,说完他从抽屉里拿出二十块大洋推给副官:办得不错拿去喝酒。 这件事给张宗昌的刺激不小,第二天一早,他就派人去请前清秀才刘墨林当私人教师,从那以后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雷打不动地练字两个小时,重点就是练那些军政公文里的常用字,枪毙、军棍、处决这些词,他练了不下百遍。 刘墨林还专门给张宗昌编了本《军政常用字手册》,里面收录了八百个常用字,每个字都标注了读音和笔画顺序,张宗昌把这本小册子当宝贝似的,走到哪带到哪。 有意思的是这件事在军中传开后,反倒给张宗昌赢得了仁慈的名声,士兵们私下议论,大帅虽然脾气暴躁,但关键时刻还是心软,不会真要人命,这种说法让张宗昌在军中的威望不降反升。 后来有人统计张宗昌主政山东期间,因逃兵被处决的案例明显少于其他军阀,这或许不完全是因为他仁慈,更多的是因为他在签署死刑令时常常遇到不会写的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信息:《张宗昌诗文与逸闻整理》·地方史料汇编·2020年

0 阅读:507
史太郎呀

史太郎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