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有人间清醒,国外一档节目中,专家吐槽欧洲像个“傻子”一样,光顾着看中美在芯片、

红日观全局 2025-11-19 15:48:18

终有人间清醒,国外一档节目中,专家吐槽欧洲像个“傻子”一样,光顾着看中美在芯片、半导体、科技领域打得火热,却不知道自己可能正在被“温水煮青蛙”,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行业老大和老二打架,往往先死的不是他俩,而是老三老四……   过去几年,中美在半导体领域的交锋已成全球焦点,美国用出口管制和补贴政策强压中国,中国则加码自主研发,全力突破关键技术。   而这场你争我抢的博弈中,欧洲原本坐在观众席,如今却发现,舞台上的灯光早已不照向自己。   根据欧洲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欧洲芯片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44%一路滑落至不到10%。   实际上,欧洲并非没有芯片产业的底子。上世纪,德国、法国、荷兰等国曾在全球芯片制造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现在欧洲芯片产业不仅在设计上依赖美国,在制造环节也严重依赖亚洲,尤其是东亚。更要命的是,哪怕在自己的强项。   比如汽车芯片、功率器件、成熟制程等领域,也正被亚洲企业步步紧逼。   2021年“芯片荒”爆发,欧洲的汽车产业几乎陷入瘫痪,工厂大面积停产。那次危机成了欧盟的惊醒时刻。   于是,《欧洲芯片法案》应运而生,2023年9月,这项法案正式生效,欧盟计划动员约430亿欧元的公私资金,目标是将欧洲的芯片市场份额在2030年提升至20%。   听起来像是打一场翻身仗,但账一算,问题就出来了。   根据《金融时报》援引行业分析机构的数据,若要真正达到20%份额,欧洲至少需要投入1640亿美元,相当于目前承诺金额的近四倍。   而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一出手就是527亿美元,日本、韩国也纷纷出招。比投入,欧洲根本跟不上节奏。   更尴尬的是,这笔430亿欧元的资金也没能在欧盟内部达成共识,德国和法国拿走了大头,小国怨声载道,合作变成了竞争。补贴没能形成合力,反倒削弱了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外部竞争压力愈发猛烈。美国不仅用真金白银吸引台积电、三星等企业赴美建厂,还通过技术封锁打压竞争对手,形成了“你不来我就卡你”的新局面。   中国也在悄然发力,国家大基金、地方政策协同推进,短短几年内,已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欧洲则在犹豫、在协调、在开会,但时间从不等人。   除了钱不够、分得不均,欧洲芯片产业还有更深层的问题。比如能源成本,欧洲工业用电价格长期高于中美,芯片制造又是个电老虎,企业自然不愿在这扎根。   再比如核心企业缺失,美国有英特尔、英伟达,中国有中芯国际、华为海思,欧洲却缺乏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大型半导体企业。   法规方面更是束手束脚。绿色标准、数据监管、环保限制这些本意是好事,但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往往成了企业的负担。   再加上对美国政策的被动追随,比如禁止对华出口高端光刻机,让本就不多的技术优势也在流失。   以荷兰ASML为例,这家全球唯一能生产极紫外光刻机的企业,长期被华盛顿盯着,2023年美国政府再次向荷兰施压,要求限制其对中国的出口。   荷兰政府左右为难,既要保住与美国的关系,又怕断了中国这个大客户,最后的结果是,ASML的订单减少,研发计划受阻,欧洲整个产业链都受到牵连。   但也不是没有人试图破局,2024年10月,荷兰提出“芯片申根区”倡议,旨在通过更灵活的跨国合作,绕开欧盟层面的繁文缛节。   2025年3月,该机制正式成立,目前已有包括比利时、奥地利、芬兰等在内的9个成员国参与。   这项倡议的核心思路很简单:别再指望欧盟统一出手,咱们几个愿意干的国家先联手。   你有设备,我有设计,他有应用,资源互补,各干各的强项,不内耗。   比如荷兰继续押注光刻机,芬兰专注芯片设计,德国发展汽车芯片。这种“差异化协作”,虽然比不上中美那种大手笔,但胜在实际可行。   还有就是国际合作。欧洲试图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半导体伙伴关系,比如与日本、韩国共享技术,与美国协调标准。   但问题也很明显如果一味按照意识形态划线,那很多市场就被排除在外,尤其是中国市场,一旦全面脱钩,对欧洲的长期利益并不划算。   现在的问题是,欧洲想要在芯片领域重整旗鼓,靠的是务实,而不是政治正确。   芯片不是投票表决能造出来的,也不是喊口号能实现突破的,产业链是全球协同的结果,谁能整合资源、配置效率,谁才有话语权。   眼下,欧洲需要的不是更多会议和法案,而是一套清晰、务实、分工明确的产业战略。   与其盯着中美打得火热,不如先摸摸自己的脉,看看到底是“低烧”还是“高烧”。这不是一场科技竞赛那么简单,而是关乎未来工业命运的生死抉择。   信息来源: 《砸下810亿美元!美欧等大手笔补贴芯片,美媒:行业可能面临供过于求“潜在危险”》——环球时报

0 阅读:1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