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发话:“现在中国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中国“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要知道,当年二战日本还能靠掠夺东南亚资源撑几年,现在的它早就被“进口依赖”捆成了粽子,别说14年,能不能撑过14个月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最要命的是能源死穴,日本本土资源贫瘠到极致,“油比水贵”从来不是夸张,石油进口依赖度常年维持在99%以上,几乎全部依赖中东和俄罗斯供应,而输送这些能源的海上航线,从波斯湾经马六甲海峡再到日本列岛,全程数千海里,脆得像根稍碰就碎的玻璃管,这条航线不仅要经过多个地缘冲突热点地区,更全程暴露在现代化海空力量的覆盖范围内,一旦被切断,日本全国的能源命脉就会瞬间停摆。 更别提天然气,97%的供应都要靠海外进口,其中大部分来自澳大利亚和卡塔尔,从开采到运输再到储存,每一个环节都捏在别人手里,没有了天然气,工厂的锅炉烧不起来,城市的供暖断了来源,核电站的冷却系统无法维持,连居民的基本生活都难以维系,所谓的工业运转不过是空中楼阁。 工业的命门同样脆弱不堪,作为依赖制造业立足的国家,日本2024年矿石、矿渣及灰烬类进口额高达278.4亿美元,工业原材料几乎全靠海外输入,从炼钢用的铁矿石到电子产业需要的铜铝,从化工原料到建筑耗材,没有一样能自给自足,现代战争拼的是持续的工业产能,没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再先进的生产线也只能沦为一堆废铁。 日本的汽车、电子、精密制造等支柱产业,看似技术领先,实则都是建立在全球供应链的沙滩上,以汽车产业为例,缺少进口的钢材和稀土,丰田、本田的工厂只能停工;电子产业没有海外供应的半导体材料,索尼、松下的芯片生产线便会瘫痪,战机造不出来,舰船无法补给,弹药储备消耗后难以补充,所谓的工业优势在战争消耗面前,不过是镜花水月,一戳就破。 更关键的是稀土,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矿产,却是高科技产业和军工制造的核心命脉,无论是半导体芯片、精密电子设备,还是导弹制导系统、隐形战机涂层,都离不开稀土的支撑,尽管日本近年拼命寻求中国以外的供应渠道,甚至投资澳大利亚矿山试图多元化布局,但全球近70%的稀土产量仍来自中国,重稀土供应更是几乎被垄断。 新渠道不仅运输链路更长、成本飙升,稳定性也大打折扣,2024年日本光学、医疗等精密设备进口额达272.5亿美元,这些产品的核心部件都依赖稀土加工,一旦遭遇封锁,日本的高科技产业和军工生产会瞬间瘫痪,连维持现有装备的维护都难以为继,所谓的“先进武器”不过是无法修复的一次性消耗品。 民生层面的短板更是触目惊心,日本的粮食自给率长期处于35%左右的低位,大量主食、蔬菜和肉类依赖进口,2024年医药产品进口额高达302.2亿美元,关键药品和医疗设备的核心原料大多依赖海外供应。 战争时期海上运输线被阻断,粮食储备撑不了几个月就会告急,药品短缺会让医疗体系崩溃,民生动荡将直接动摇国家根基。 更致命的是,日本是岛屿国家,淡水、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高度集中,一旦遭遇打击,修复难度极大,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用电都成问题,更别提支撑长期战争所需的社会稳定,所谓的“国民凝聚力”在生存危机面前,只会快速瓦解。 有人说日本有美国撑腰,可国际政治里的“撑腰”从来都是利益交换,没有无缘无故的庇护,美日安保条约看似坚固,实则是美国束缚日本的枷锁,美国在亚太的布局是为了自身霸权,而非真心保护日本。 一旦日本卷入战争,损害到美国的核心利益,或者让美国面临直接冲突的风险,所谓的盟友关系随时可能松动,美国不会为了日本,甘愿冒着本土遭打击的风险全力介入,近年来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合作,更多是把日本当作遏制地区发展的棋子,而非平等的盟友。 更何况日本受和平宪法的刚性限制,宪法第九条明确禁止日本拥有进攻性军事力量,其自卫队的职能被严格限定在防御范畴,没有正规的军队编制,缺乏远程打击能力,甚至连战时动员体系都不健全,2024年日本国防预算虽有增加,但更多用于防御性装备采购,缺乏持续作战所需的军工产能。 即便想突破宪法限制,短期内也无法完成军事力量的转型,面对现代战争的高强度消耗,只能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日本的军事力量就像被圈养的宠物,看似凶猛,实则失去了野外生存的能力,根本不具备长期作战的基础。 你觉得日本若真陷入战争,最先崩溃的会是哪个领域?美国的盟友支持能给日本多大底气?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