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王震到师部开会,与首长身后女同志握手时,周围突然发出一片掌声,他脸红

吉吉淘的过去 2025-11-20 09:28:38

1937年,王震到师部开会,与首长身后女同志握手时,周围突然发出一片掌声,他脸红瞬间,才知是贺老总设的局!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7年9月的一天,八路军120师旅长王震刚回到驻地,就接到通知要去师部开干部会议。 他骑上枣红马匆匆赶去,没想到这次会议竟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线战事紧张,干部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作战计划,但这次会议却暗藏玄机。 王震出身湖南浏阳的贫苦佃户家庭,小时候读过几年书,后来因为家贫辍学。 十四岁就去长沙当工人,参加过罢工运动,逐渐走上革命道路。 他二十多岁就拉起队伍,成为湘赣苏区的创建者之一,打仗勇猛,脾气直爽,因为忙起来顾不上刮胡子,得了“王胡子”的外号。 如今快三十岁了,还单身一人,领导们都替他着急。 就在王震开会的同时,一批从北平撤离的抗日学生来到了晋西北根据地。 其中有个叫王季青的姑娘,是沈阳人,家里做小生意,九一八事变后逃到北平,考进北京大学历史系。 她在北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入了党,后来因为身份暴露,跟着队伍转移到了山西。 王季青被分配到120师民运部工作,她文化高、能力强,很快引起注意。 师长贺龙和政委关向应看她和王震年纪相当,又都是骨干,就动了撮合的心思。 王震一到师部,看见贺龙、关向应站在门口,旁边还有个陌生女同志,心里正纳闷。 贺龙笑着介绍:“这是王季青同志,北大学生,刚来咱们师。” 王震赶紧敬礼握手,没想到握着手的时候,周围人忽然鼓掌笑起来,搞得他有点不好意思。 王季青也红了脸,但她早就听说过王震的名字,知道他是贺龙手下的猛将,带359旅打了不少胜仗。 会议结束后,贺龙直接挑明话题,问王震觉得王季青怎么样。 王震挠挠头说:“我都二十九了,当然想成家!” 贺龙又问王季青的意见,王季青爽快地说:“组织考察过的同志,我放心。” 贺龙一听乐了:“那好,我来当这个红娘!” 事情定得很快,没过几天两人就在岢岚河边的一个农家院里办了婚礼。 贺龙主持婚礼,说他们是“文武搭配,志同道合”。 王震更实在,笑呵呵地说:“这叫速战速决!” 新婚第二天,王季青就跟着王震回了359旅,当上文化指导员。 那时部队经常转移打仗,王季青本想上前线体验,有一次跟着突击排走到半山腰,正好遇上日军反扑。 王震在山头指挥,看见他们遇险,赶紧派人救援。 打退敌人后,王震却下令撤退,王季青不解地问为啥不追。 王震解释:“打仗要讲策略,今天放一马,以后才能全歼。” 回头又严肃批评王季青:“你是文化教员,任务是把大家教好文化,比上前线更重要!” 王季青心里佩服,觉得丈夫既有勇有谋,又有原则。 1938年秋天,王季青生了第一个孩子,当时王震正带着部队和日军激战,通讯兵告诉他消息,他光顾着指挥,没反应过来。 等仗打完才想起这事,高兴地说:“打鬼子后继有人了!” 他们给孩子取名王兵。 因为战事紧张,孩子只能寄养在老乡家,直到1940年王震调回延安,一家人才团聚。 1941年王震带359旅去南泥湾开荒,把荒山变良田,王季青就在后方办学校、教文化。 她发现王震虽然打仗凶狠,但特别重视教育,常说:“没文化的军队是蠢军队,打不赢鬼子。” 1944年抗战关键时期,党中央决定派一支队伍南下开辟根据地。 王震主动请缨,毛主席起初犹豫,后来还是同意了。 临行前,王季青连夜缝了一双羊皮护膝,塞进王震的行李,叮嘱他腿伤要注意保暖。 王震笑着念了句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征程人要还。” 这一走就是一年多,王震带部队转战湖南、广东,冲破国民党围堵,最后成功返回延安。 毛主席称赞这次行动是“第二次长征”。 王季青在家天天盼消息,有时听到传闻说王震失踪,急得睡不着。 直到1946年王震突然回家,她还没来得及高兴,王震就说要马上去北平参加谈判,让她当翻译。 王季青看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咬牙托付给老乡,跟着丈夫走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主动要求去新疆工作,王季青一如既往跟着他。 王震当上新疆军区领导,王季青就在当地办学校,从新疆学院到俄文学校,她一心扑在教育上。 1953年调回北京,王震担任铁道兵司令,王季青选择去普通中学当校长,她说:“办好一所学校,比什么都强。” 晚年王震担任教师奖励基金会理事长,到处奔走呼吁重视教育,还每月从工资里捐钱。 王季青也拿出部分工资支持。1993年王震病重住院,临终前还托人给王季青买了生日蛋糕。 王震去世后,骨灰撒在天山,王季青亲自送他最后一程。 两人从战火中结缘,相伴56年,一路互相扶持,留下了一段革命伴侣的佳话。 主要信源:(人民网——王震这一生的五个“最”)

0 阅读:11

猜你喜欢

吉吉淘的过去

吉吉淘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