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担心的情况浮出水面。 《朝日新闻》11月18日报道,随着中日关系因高市早苗涉台挑衅持续紧张,日方最担心的情况浮出水面——中国可能对稀土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管制。日本经济产业部长赤泽亮在当天新闻发布会上直言,“中国持续的出口管制正在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严重影响,我们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与相关国家合作,在必要时提出要求”,言语间难掩焦虑。 索尼、松下这些日本半导体巨头最清楚稀土的重要性,他们造的功率芯片、通信设备核心部件,都得用稀土永磁材料才能保证精度和稳定性。 有行业数据统计过,要是稀土供应断了一个月,日本半导体企业的核心库存就得告急,研发中的新一代芯片项目就会被迫停滞。 更要命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丰田、本田的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每一辆的驱动电机都得用钕铁硼永磁体,一辆混动汽车光稀土用量就有4公斤左右。 丰田汽车产业协会早年间做过测算,要是稀土供应断供超过四十天,丰田在日本本土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就得全停,每天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得过百亿日元。 赤泽亮嘴里喊的“全球供应链影响”,说白了,就是怕本国产业的脖子被掐住。 日本不是没吃过稀土断供的亏,2010年,因钓鱼岛海域的渔船事件,中国就对日本实施过稀土出口配额限制,出口总量直接降了四成。 那一次日本产业界的混乱,到现在还有人记得清清楚楚,丰田当时的稀土库存只够撑三个月,只能紧急调整生产线换替代材料,可替代材料做出来的电机性能降了15%,成本反倒涨了25%;索尼的功率芯片研发直接卡住,通信设备供应断了档,不少长期合作的客户都转而选择了中韩企业。 那次事件让日本彻底明白,他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根本不是想摆脱就能摆脱的。 这些年日本没少琢磨替代方案,可折腾了这么多年,最终都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们最早把希望寄托在澳大利亚身上,砸了不少资金和澳大利亚的Lynas公司合作开发稀土矿,还签了长期供货协议。 可澳大利亚挖出来的全是原矿,根本没法直接用,必须经过冶炼分离才能变成可用的材料,而全球范围内能大规模搞稀土冶炼分离、技术还成熟的,至今就只有中国。 澳大利亚的原矿运到中国加工,再装船运到日本,绕了这么一大圈,不仅没能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反倒增加了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 后来日本又拉着美国、澳大利亚搞了个“关键矿产供应链联盟”,喊着要建“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链”,可联盟成立好几年,除了签过几份空泛的合作协议,连一条完整的冶炼生产线都没建起来。 美国那边同样靠不住,美国的稀土开采业早就不行了,重启旧有矿山,不仅要投入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还得闯过环保审批这一关,美国本土的环保组织光是抗议就能拖上三五年。 就算美国能挖出原矿,冶炼环节还是卡脖子,中国提炼一吨氧化镨只用1.2吨盐酸,美国采用传统工艺,每吨氧化镨的盐酸消耗量却要达到8吨以上,不仅成本高,还会产生大量污染物,美国本土根本不允许建这样的冶炼厂。 日本还曾寄希望于“城市矿山”计划,也就是回收旧电子产品提取稀土,可他们在全国收集了10万台旧设备,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提取出来的稀土才200公斤,只够一家中小型零部件企业一个月的用量,这点量,连牙缝都不够塞。 更让日本绝望的是,中国的稀土管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有着明确规划的战略布局。稀土开采和冶炼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中国早年为了满足全球需求过度开采,不少地区都出现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这些年中国开始收紧开采配额,提高环保标准,出口管制只是配套措施之一,目的就是实现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而且中国正在从“稀土原料出口国”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国”,北方稀土、中国稀土这些龙头企业,现在更多出口稀土永磁体、稀土合金这些成品,附加值比原材料提升了30%以上,日本想花钱买原料自己加工,根本没门。 赤泽亮说要“和相关国家合作”,可这话里的水分,一捏就破。美国自己的特斯拉电机都依赖中国稀土,2025年上半年,就曾因为稀土供应延迟,特斯拉Model 3的交付推迟了两个月;欧盟的风电产业更离不开中国稀土,大型风电机的发电机核心部件全是中国产的稀土材料,欧盟委员会去年的报告中就明确写道“短期内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这些国家就算表面上跟日本站一队,也绝对不会真的和中国硬刚,毕竟没人愿意拿自己的产业利益当赌注。之前美国牵头搞的“稀土供应链联盟”,欧盟就一直消极应对,连实质性的资金投入都没有,赤泽亮想拉着盟友一起施压,纯属打肿脸充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