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7月,抗日爱国将领、原国军起义投诚少将师长糜藕池在贵州省毕节市被枪毙,糜藕池到死也想不明白自己已经起义投诚为何还要被枪毙。 1951年7月贵州毕节的刑场上,54岁的糜藕池缓缓跪下,这位曾在抗日战场上九死一生的老兵,胸前的抗战勋章在朝阳下闪着最后的光芒,枪声响起的瞬间,他脑海中闪过的不是恐惧,而是深深的困惑为什么起义投诚后还要走到这一步。 糜藕池出身不凡,1897年生于毕节一个书香世家,父亲糜子刚是晚清秀才,在当地颇有声望,少年糜藕池本可循着科举之路,却在1916年毅然投笔从戎,加入蔡锷的护国军讨伐袁世凯。 那年他刚满19岁,血气方刚的他在护国战争中初露锋芒,从此与军旅结下不解之缘。 真正改变糜藕池命运的是1925年的黄埔军校之行,作为第四期学员,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糜藕池终于等到报国机会,作为506团团长,他参加了惨烈的忻口会战,面对日军板垣师团的疯狂进攻,他带领2000多名官兵死守水油沟高地。 日军飞机大炮轮番轰炸阵地几度易手,糜藕池亲自端起机枪扫射,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战斗结束时全团仅剩300余人存活。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中,糜藕池率部参加禹王山阻击战,成功迟滞日军增援部队三天,为主力部队合围日军赢得宝贵时间,这一战他左肩中弹,子弹距离心脏仅一寸之遥,军医都认为他活不成了,但他硬是挺了过来,伤愈后继续投入战斗。 长沙会战期间,已升任旅长的糜藕池率部在城郊山地与日军激战四昼夜,弹尽粮绝时,士兵们煮树皮充饥,用石块当武器,糜藕池大腿被日军刺刀划开,鲜血直流昏迷半月才苏醒,醒来第一句话便是询问阵地是否守住。 1941年后,糜藕池调任贵州军管区编练处少将处长,虽然远离前线,但他丝毫没有懈怠,贵州山高路险,他亲自跑遍各县组织民兵训练,构筑西南防线,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军费账目清清楚楚从不中饱私囊。 抗战胜利后糜藕池目睹国民党腐败日深,1948年他任川黔绥靖公署独立第一师师长兼贞丰县长时,看着士兵们饿着肚子打仗心如刀绞,他动用公款为部下发饷,宁可自己清贫度日。 1949年解放军挺进西南,糜藕池审时度势决定率部起义,他召集军官开会说:再打就是自相残杀百姓已经够苦了,随即率领3000多人向解放军投诚,还冒险掩护了几名地下党员脱险,他原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安稳日子。 但是1951年镇反运动开始后,糜藕池因旧部曹绍华叛变一事受到牵连,审查人员反复盘问他与曹的关系,他据理力争说明自己从未参与任何反动活动。 被关押期间,糜藕池先后给西南军区写了四封申诉信,详细说明自己的抗日功绩和起义经过却如石沉大海。 最后的日子里,糜藕池在狱中画了一幅《雪地松梅图》,托人带给家人,画中的青松挺立雪中,梅花傲然绽放,似乎在诉说着他不屈的意志,临刑前他反复念叨:打了一辈子仗抗过日,起过义,到底错在哪里? 直到1985年,毕节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才为糜藕池彻底平反,恢复其起义将领的名誉,儿子糜建国捧着平反通知书,在父亲坟前长跪不起,那张迟到34年的公正判决,终于还了这位抗日英雄一个清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信源:(中国警察历史资料网——糜藕池:首都警察厅西郊警察局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