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架四代半战机的订单,真能撑起乌克兰的天空? 泽连斯基把战机当白菜买?刚买100架鹰狮,又要买100架阵风,据乌克兰媒体《基辅独立报》报道,日前泽连斯基和马克龙在巴黎签订新的防务协议,乌军将采购100架阵风F4战机和SAMP-T防空系统,泽连斯基对此十分激动,称是“乌法两国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 就在一个月前,他的身影还出现在瑞典林雪平的萨博工厂。与瑞典首相共同按下扩产按钮的画面尚未褪色,100至150架鹰狮E型的意向书已摆在桌上——生产线扩容的消息,曾让外界以为乌克兰空军的“换血”近在眼前。 但两份意向书叠在一起,数字开始变得刺眼:200至250架现代战机,这个规模甚至超过许多欧洲中等国家的空军总量。 单架阵风的裸机造价约七八千万欧元,配齐武器系统后轻松过亿;鹰狮虽稍低,六七千万欧元的单价也绝非小数。两百架的总金额,足以让财政早已见底的乌克兰望而却步——毕竟,这个国家如今连公务员工资和养老金都依赖西方援助度日。 法国与瑞典的协议中,“采购”“购买”的字眼反复出现,没有任何“无偿援助”的表述。 钱从哪里来?有人把目光投向了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欧盟与美国已扣押约3000亿欧元俄罗斯央行资金,年利息就有数十亿,但本金的动用始终卡在欧盟内部的分歧上。匈牙利的反对声从未停止,27国的共识迟迟无法达成。 瑞典曾表示“可研究相关可能性”,法国也提及类似构想,可从意向到落地,始终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 乌克兰甚至提出联合生产阵风以降低成本,——但法国达索公司的生产线早已排到2030年后,出口订单积压如山,100架的额外产能从何而来? 战场的现实同样残酷。前线机场的跑道在炮火中布满弹坑,鹰狮与阵风所需的高标准维护基地,在乌克兰如今的条件下几乎无处可寻。 战机的零件供应链冗长复杂,即便是最基础的保养,也需要稳定的后勤体系支撑。 飞行员的培训周期同样漫长。F-16的学习队列已排起长队,即便是从幻影战机转飞阵风的飞行员,也需至少一年适应;100架战机规模,意味着数百名飞行员与地勤人员的缺口,短期内根本无法填补。 更棘手的是机型兼容问题。F-16、鹰狮、阵风分属不同体系,备件库存与维修流程完全独立。西方军事专家私下直言:“三种机型同时列装,等于给本就脆弱的后勤系统埋下炸弹。” 协议中的交付时间同样耐人寻味——阵风要到2035年才全部交齐,鹰狮的最快交付也需数年。这场冲突若持续到那时,乌克兰的天空是否还需要这些战机? 眼下,乌克兰空军仍靠着几十架F-16和幻影战机勉强维持。面对俄军苏-35、苏-57的数量优势,制空权的争夺从未停歇。 那些签在纸上的“历史性时刻”,终究要落地在炮火与现实之间。2035年的战机承诺,能等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