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日交流出现新的变动:丰田、索尼等20家日本龙头企业,原计划11月25日赴华洽谈新能源、半导体合作,行程突然取消或延期;筹备近半年、预计3000人参与的中日友好交流活动,也同步叫停。 这波操作着实让人意外,丰田2024年在华卖出了177.6万辆车,其中电动化车型超过75万辆,中国一直是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索尼的高端图像传感器卖得很火,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都在它手里,华为、小米的高端旗舰机,大概六成还在用它的大底传感器。 背后的考量不难猜测,和近期日本政坛的分歧脱不了关系。部分激进政客的言论让企业犯了难,公开来中国谈合作,怕得罪国内的保守派;态度含糊不清,又怕影响和中方的合作信任,两难之下只能先停下既定行程。 中日企业合作本来就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日本汽车行业需要中国的锂电池供应链,也离不开这里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也需要日本的精密制造技术和相关专利授权。丰田和比亚迪之前说好要推进新车型的电池供应细节,原本就打算在这次洽谈中落实。 筹备半年的交流活动被叫停,格外可惜。这类活动之前办过几次,累计有近3000人参与过,这次本来安排了企业对接和民间文化互动,不少中国中小企业早就准备好了合作方案,普通民众也预约了传统工艺体验,现在这些计划都暂时搁置了。 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日本企业没完全断了联系,还在通过线上方式和中方对接业务。企业终究要以长期利益为重,不想被短期的政治情绪影响正常经营。 政治上的波动干扰经济合作,最后伤害的是双方的利益。2024年中国每卖出10辆新车,就有4辆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相关市场的规模大概有1.32万亿元,全球企业都在抢着布局。日本企业要是一直观望,很可能被韩国、德国的同行抢走机会。 回头看,中日企业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之前遇到过技术合作争议、市场波动等情况,但最后都因为双方产业互相需要,又回到了合作的轨道上。 现在的暂停,到底是企业短期的谨慎选择,还是会变成长期的隔阂?政治上的变化不好预测,但市场的规律很明确——能让双方都受益的合作,终究能跨过短期的干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