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就是去看见和经历另一半的世界

随笔情感 2025-11-23 15:03:39
愈发接近年末的日子,我时常想起《一一》里的那句台词:“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而我当下的生命历程就是活在曾经看见的一半,去经历没有看见的另一半事物。 工作占据了我当下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又或是说生活中有太多的事物比情绪更重要,回复工作消息、推进工作进度、完成紧急的工作,我不断吞咽下真实情绪,而当回到家的那一刻,我只想躺在沙发上蜷缩着、休憩,等到恢复小部分心力时,开始漫无目的地进食,用小部分时间的观影和阅读填充自己,在睡前盲目地刷手机,直到昏睡,新的一天又陷入新的循环。 有时,我开始不太理解自己,明明生活总在继续,偶尔好一点,偶尔坏一点,时常是日复一日地运转着,而内心总是平静的、缓缓下沉的存在,面对生命中那些本该喜悦的事物,不足以掀起我内心的波澜,我与快乐之间总是存在着隐形的隔阂,而快乐的阈值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在感受到疲惫的时刻, 朋友分享了一则名为《杨丞琳·有且》的播客给我,我安静地听着,听着杨丞琳从自己的新专辑《有且》的创作故事中谈论自己对成长与自我接纳的感受,我对她关于《房间里的大象》的分享产生共鸣。 她说:“其实房间里的大象就是在形容一个问题已经大到显而易见了,但是我们却选择视而不见。” 我恍然发现,我很久没有真正意义上去看见自己的情绪了。在二十几岁的人生,我总是急于让自己独立于家庭之外的生活,急于追寻让自己存活下去的养料,急于去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而在紧凑的生命历程中,我不断地吞咽下那些困顿和迷惘的心绪,不断地燃烧自己,去获得预想中的事物,而那些情绪早已成为「房间里的大象」。 麻木是在哪一刻开始的呢? 是从象牙塔离开的那一刻吗? 是从社会化真正开始的那一刻吗? 是理想化的自我缓慢消失的那一刻吗? 是反复吞咽下眼泪继续谋生、存活的那一刻吗? 我感觉一小部分的自己正在枯萎。 聆听播客《杨丞琳·有且》的过程,是看见另一半自己的过程,是看见我急于流入时间的洪流而忽略自我的过程,也是重新与因被忽视而堆积的情绪相遇的过程。我知道,那些沉积在内心的事物不会一瞬间消失,但真实地看见就是一种好的开始。

0 阅读:0
随笔情感

随笔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