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董明珠上门讨要42万货款,经销商却说:“再发50万的货,卖完一起结!”董明珠灵机一动道:“行!先去仓库看看!”谁知到了仓库,董明珠的一番操作,让经销商直呼:“这女人真狠!” 这一幕发生前一年,南京的冬夜还浸着寒气。1954年出生的董明珠,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明珠”这个名字里藏着父母的期许,却没料到生活早早给她设下难关。1984年,两岁的儿子刚学会叫妈妈,丈夫突然病逝,医疗账单像雪片般飞来,她一夜之间成了带着幼子的寡妇。 白天在南京化工研究所处理报表,数字密密麻麻像解不开的绳结;晚上支起缝纫机,踩得踏板发烫,接些缝补的活计。茶水泡饭团是常态,有时忙到深夜,台灯的光晕里,儿子蜷缩在床上的小脸是她唯一的慰藉。亲戚上门说媒,她总摇头:“孩子还小,我得自己撑。”直到1990年,南方报纸上珠海特区的照片刺痛了她——高楼大厦刺破云层,那是和南京截然不同的生机。她咬咬牙,把八岁的儿子托付给母亲,攥着攒了半年的钱,买了张去珠海的火车票。 到了珠海,人事处的窗口前排着长队,她转了几圈,最终走进一家叫“海利”的空调厂。招聘的人打量她:“销售提成高,但卖不出就只有死工资。”她提笔就填了业务员——那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个决定会让她和空调打一辈子交道。厂里的老员工见她操着南京口音,又是个没背景的外地女人,私下打赌她撑不过三个月。安徽市场成了她的“试炼场”——前任留下的烂账像堆乱麻,合肥一家经销商欠了42万,三年没结,几拨业务员都栽了跟头。 她背着帆布包到了合肥,七月的太阳烤得柏油路冒热气。直接找上门,经销商是个老江湖,端着茶杯打太极:“最近资金周转不开,再等等。”别人或许就退缩了,她却在公司门口支起铺盖——白天守着老板的车,晚上就蜷在门卫室旁边的长椅上。四十天,泡面是主食,凉水是饮料,皮肤晒得脱了层皮,门卫劝她:“董小姐,回去吧,这账要不回来的。”她只笑笑:“钱是厂里的,我不能空手回去。” 老板终于扛不住,松口说先结一部分,她却摇头:“一分都不能少。”没过多久,经销商又出“新招”:“再发50万的货,卖完一起结!”她盯着对方的眼睛,突然笑了:“行,先去仓库看看库存。”老板以为她上了当,乐呵呵地带路。仓库里堆着的格力空调,正是之前发的货,价值刚好42万。她早叫好了卡车和工人,一进门就下令:“搬!”以货抵债,天经地义。 老板急得跳脚,大喊“抢东西”,她却站得笔直:“货没付钱,产权还是厂里的。想进新货?先把旧账清了。”卡车轰隆隆开走时,老板瘫在地上嘟囔:“这女人太狠。”消息传回珠海,总经理朱江洪第一次记住了这个名字——董明珠。 1992年,安徽市场被她盘活,销售额冲到1600多万,占了公司总量的八分之一。厂里人改口了:“这女人不是狠,是韧。”接着她被调去江苏,南京市场几乎被对手垄断,她偏在冬天签下200万大单——别人说冬天是空调淡季,她却说:“淡季才是囤货的好时候。”一年下来,个人销售破3000万,成了厂里的“销售女王”。 1994年,一场危机袭来——销售骨干集体跳槽,仓库积压的空调堆成小山,格力差点翻船。众人把目光投向她,她临危受命当上经营部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淡季返利”:淡季进货打折,旺季按销量返利,库存很快清空。接着建区域销售公司,经销商必须先款后货,谁不守规矩就取消资格。有人骂她“铁娘子”,她不在乎:“规矩破了,企业就完了。” 从部长到总裁,再到2012年接掌董事长,她的路走得笔直。亲哥哥想介绍供应商插队,她直接停供,哥哥气得摔了族谱,二十年不往来;儿子在重庆当律师,住老房子挤公交,同事都不知道他母亲是格力掌门人。有人问她值不值,她总是说:“我是格力的人,不是董家的人。” 那些年在南京踩缝纫机的夜晚,那些在合肥守着要账的日子,那些被人质疑“女人撑不起大局”的时刻,都成了她脚下的基石。从业务员到掌门人,她没搞过关系,没走过后门,只凭一个“狠”字——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1991年,董明珠上门讨要42万货款,经销商却说:“再发50万的货,卖完一起结!
小依自强不息
2025-11-24 16:36:3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