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 印度政府正式宣布…… 11月22日,印度当局宣布全面恢复向中国公民发放旅游签证,这一消息被印媒视作两国关系持续缓和的关键信号。 今年7月24日,印度曾时隔5年首次重启旅游签证申请,但当时仅开放驻华大使馆及驻上海、广州、香港的领事馆办理,如今则将办理渠道扩大至全球所有使领馆,便利度显著提升。 就在上个月,中印还迎来了另一重突破——中断五年的直飞航班正式恢复。10月26日,印度靛蓝航空执飞的首趟航班从加尔各答起飞,3个多小时后顺利抵达广州,结束了旅客需经第三地中转的不便历史。此前因中转导致的旅行时间延长40%、成本上涨40%等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政策层面的积极动作背后,是两国高层密集互动的支撑。7月印度外长苏杰生访问北京,8月中国外长王毅赴印会谈,两国领导人也在上合组织峰会期间实现会晤,为双边关系回暖奠定基础。 经贸领域更是亮点纷呈,202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384.78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保持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货物贸易外的投资合作也在持续增长。 不过看似向好的局面下,实际出行仍藏诸多阻碍。7月重启签证时,曾有网传消息称需100万人民币保证金,虽随后证实为10万元存款证明,但相比此前1万元的要求已大幅提高。 更关键的是,便捷的电子签证通道至今未恢复,申请人仍需亲自前往签证中心提交材料,流程复杂且耗时。一家印度旅行社负责人直言,繁琐的手续已让不少中国游客转向其他目的地。 签证政策的细节更透露出谨慎态度:印度将签证分为商务、旅游、记者等十余类,明确规定从事宗教、媒体、教育等活动需申请对应特定签证,且中国公民持旅游签证需间隔两月才能二次入境,目前仅授予单次入境权限,最多停留30天。这种限制与两国1384.78亿美元的贸易体量形成了鲜明对比。 值得关注的是,直航与签证的恢复并非一蹴而就。今年8月中印外长会谈达成尽早复航的共识,10月双方确认月底前恢复直航,才有了靛蓝航空的首趟航班起降。而旅游签证从局部开放到全球覆盖,也历经四个月的过渡,足见双边互信仍在重建过程中。 中青旅专家指出,当前政策虽带动赴印旅游意愿回升,但短期内难现大规模增长,印度还需在简化签证流程、提升中文服务、加强安全保障等方面持续改进。毕竟民间往来从来都是增进理解的最佳纽带,1384.78亿美元贸易额背后的合作基础,更需要畅通的人文交流来巩固。 从五年中断到逐步重启,中印关系的每一步进展都值得珍视。但真正的友好,终究要靠消除隐形壁垒而非设立明文限制来实现。期待在政策破冰之后,能有更多实质举措打通往来堵点,让民间交流真正成为双边关系的“润滑剂”。 说真的,中印恢复旅游签、直飞是好事,但实际体验跟想的差不少。10万存款证明、得跑签证中心、两月不能二次入境,这些条条框框太磨人了。明明贸易都上千亿了,民间往来咋还这么多限制?真心希望能少点套路,让大家出门方便点,这样两国关系才能真的热起来啊!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