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视频特别让人揪心:江苏一位中年男子站在老家的院子里,对着空荡荡的屋子连磕三个响头,起身时眼眶通红,转身关上院门就踏上了远行的路。这个画面让无数网友破防,有人说“看哭了”,也有人感慨“这不就是80后一代的缩影吗”。 这位范先生今年四十多岁,父亲三年前因病去世,母亲患上严重的老年痴呆后住进了养老院。原本热闹的老宅如今只剩风穿过堂屋的回声,墙角的蛛网、生锈的门锁都在诉说着物是人非。他跪下时说:“以前离家觉得没什么,现在回头看,连个送我的人都没了。”这话戳中了多少人的软肋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却忘了父母老去的速度比想象中快得多。 类似的场景其实不是个例。湖南湘潭的朱志远在父亲葬礼后,跪在老屋前哭得直不起腰。他自幼丧母,父亲靠种地供他读书,去年父亲在门前摔了一跤,送医后还是没抢救过来。处理完后事那天,他盯着父亲坐过的藤椅发呆,突然就跪在地上喊了声“爸”,眼泪砸在青石板上溅起水花。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像钝刀子割肉,疼得人喘不过气。 更早些时候,山东淄博火车站发生过更戏剧性的一幕。46岁的张金丽在北京工作,四年没回家过年。今年春节他带着酒意在站台跟父母告别,突然“扑通”一声跪下,把周围人都吓懵了。他边哭边磕头,说“爹娘,我对不住你们”,结果耽误了火车,最后还是工作人员帮他改签了车票。后来才知道,他父母都八十多岁了,是典型的“空巢老人”,大冷天走一公里路来送儿子,就为多看两眼。 这些故事背后藏着个扎心的现实:当代中年人正在经历“亲情撕裂”。他们像被扯成两半的橡皮筋,一边是孩子的教育、房贷的压力,一边是父母日渐衰老的身体。有人算过笔账:假设父母活到80岁,子女每年回家两次,每次待5天,这辈子能陪父母的时间不过200天,还不到一年。更残酷的是,很多人连这200天都凑不齐工作调动、孩子上学、疫情封控,随便一个理由就能让团聚泡汤。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可当父母不在了,那片土地就真的成了回不去的远方。那些跪别老宅的人,跪的不是几间破房子,而是再也找不回的童年记忆,是父母年轻时的笑脸,是过年时灶台上蒸腾的热气。 所以啊,别总说“等忙完这阵就回去”。给老家打个视频电话,教父母用智能手机,哪怕只是听他们唠叨两句天气;把年假拆成几个小长假,哪怕只多回去一次;就像范先生说的:“游子们能多回老家看看,珍惜眼前的老人。”毕竟,有些告别,跪多少次都换不回重来一次的机会。 来源:都市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