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的尴尬,被《纽约时报》点破了。《纽约时报》11月24日发文说:“中日之间的冲突毫无缓和迹象。对于上月底刚刚上任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而言,这是一项考验。分析认为,高市现在的任务是避免局势升级,同时还要在国内展现强硬姿态。” 这话翻译过来特直白:高市这新官刚上任,就把自己架在了“冰火两重天”的烤架上——对外得给中日关系降温,对内还得给右翼势力添柴,这种走钢丝的活儿,她干不好就得摔个底朝天。 《纽约时报》只说了她难,没说这难是自找的。这位日本新首相,打从上台就一门心思靠“对华强硬”刷存在感,毕竟她是右翼堆里爬出来的,没点激进言论根本镇不住场子。 11月7日在国会,她算是把话说绝了,公然扯着“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调子,还把这和日本能动手的“集体自卫权”绑在一起。 这是战后日本头一回有首相敢在正式场合,明晃晃地威胁要插手中国台湾问题,等于把1972年中日建交时“一个中国”的承诺当废纸扔了。她大概以为喊两句硬话就能唬住人,没料到中方直接掏出真家伙反制。 中方的反制招招都往日本的痛处戳。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水产品,要知道中国可是他们最大的买家,光2024年上半年,日本近四成的水产都卖到了中国。 暂停进口令一落地,北海道的渔民当天就懵了,满仓的扇贝、金枪鱼全砸手里,前两周对华出口直接归零。 这些靠海吃饭的人可没心思管政治,举着写满“高市辞职”的纸牌就堵在了首相官邸门口,哭着喊着要说法。 更惨的是日本旅游业,中方一提醒公民别去日本旅游,11月的签证申请量直接跌了92%,原本订好的中国旅行团全退了,日本观光厅一算账,今年的旅游收入得少1.2万亿日元,相当于打了场没硝烟的经济仗。 经济账这么难看,高市按理说该服软了吧?偏不。她的位子是右翼给的,现在要是松口说“咱缓和缓和”,立马就得被党内对手骂“软骨头”,首相宝座都坐不稳。 所以这边渔民在官邸外抗议,那边她照样在内阁会议上摆硬姿态,甚至扯出“要不要引进美国核武器”的话题,想打破日本几十年的“无核规矩”。 这操作连日本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东京大学有个法学教授直接开骂:“这不是强硬,是给日本招祸!”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急了,说她再这么作,迟早把日本拖进战争边缘。 最讽刺的是日本那些大企业,之前跟着喊“支持强硬对华”的经团联,现在天天派人往首相官邸跑,比谁都急着劝高市降温。为啥?因为他们的钱包真受不住了。 丰田、本田11月在华销量哐哐往下掉,分别跌了25%和22%,零件进不来,国内三家工厂直接停了工,老板们急得跳脚。这些企业当初捧高市上台,现在发现她是个只顾自己政治前途的“坑队友”,变脸比翻书还快。 更让高市闹心的是,连盟友美国都不肯陪她疯。之前她总拿“美日同盟”当靠山,结果中美领导人一通话,美国就表态“懂台湾问题对中国的重要性”,直接拆了她的台。 白宫发言人更公开说“不支持改变台海现状”,连部署在日本的导弹系统都悄悄撤走了,明摆着是告诉高市:你的烂摊子自己收拾,别想把美国拖下水。 国际上没人帮,国内更是怨声载道。东京、大阪连续好几周都有万人集会,抗议标语上“别为高市的野心买单”特别显眼。 最新民调更扎心,她的支持率从刚上台的41%,一个月就跌到23%,不支持率反倒飙到58%,创下战后首相最快“翻车”纪录。 说到底,高市的尴尬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她以为靠激进言论能两头讨好,既能稳住右翼选票,又能在对华关系上占上风,却忘了两个最基本的理: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不是喊口号就能动摇的,日本经济和中国绑得紧,真撕破脸吃亏的是他们自己。 现在她对外要哄着中方恢复合作,对内要哄着右翼别闹,活像个两头受气的小媳妇。要是还拎不清,不肯收回那些离谱言论,等日本的渔民、商家损失再大些,不用中方动手,她自己就得被愤怒的民众赶下台。 这世上从来没有“又想当又想立”的好事,自己挖的坑,哭着也得填——高市早苗要是连这都不懂,那她的首相生涯,恐怕真长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