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

雪地勇攀雪山 2025-11-26 17:15:29

一位美籍华人终于说了实话,他表示:“之所以很多小国,宁愿得罪中国,也不愿意得罪美国,是因为一旦得罪美国,美国是一个睚眦必报的国家,哪怕是很小的事情,对方也会想方设法的制裁你。” 古巴人民对这句话体会最深。1962年以来的全面封锁,让这个岛国损失超过1706亿美元。新冠疫情最严重时,美国连疫苗原材料和呼吸机都不允许进入古巴。这种持续六十多年的惩罚,只因为古巴选择了不适合美国口味的道路。 土耳其也曾领教过美国的报复。就因为它买了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美国立即将其踢出F-35合作项目,几十亿美元投入血本无归。这还没完,美国接着对土耳其金融系统下手,导致里拉汇率暴跌,通胀率一度超过80%,老百姓上街买菜都得扛着一麻袋钱。 美元霸权才是美国真正的杀手锏。美国财政部手握15373项制裁工具,像一把把悬在小国头顶的利剑。一旦被踢出SWIFT美元结算系统,一个国家的外贸瞬间就会瘫痪。伊朗就曾被两度踢出该系统,导致货币贬值近四成,对外贸易急剧萎缩。 反观中国,即便面对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也从未动用过全面经济制裁的手段。中菲贸易额反而从2015年的456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20亿美元。中国在菲律宾参与的基建项目,比如苏比克-克拉克铁路,至今仍在稳步推进。 立陶宛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2021年,它允许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中国的反制主要限于双边贸易领域。与美国可能采取的金融系统全面封锁相比,这种回应克制得多。 这些小国心里都清楚,得罪中国,最多是失去一些合作机会;若及时纠正不当行为,合作仍可恢复,可得罪美国,可能意味着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这种风险是资源有限、抗压能力弱的小国根本无法承受的。 新加坡防长陈振声曾道出小国的生存智慧:“选边站就是靠边站”。于是不少国家玩起了精妙的平衡术:经济上靠拢中国获取发展机遇,安全上又不敢完全脱离美国的传统同盟体系。 马斯克曾一针见血地揭示,一些小国看似“莫名其妙”的反华行为,背后往往是经济利益之争。当中国制造崛起冲击它们的支柱产业时,这些国家便借人权、台湾等问题发声,这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套利”。 看看北欧国家就知道了。芬兰的诺基亚、瑞典的爱立信,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市场份额不断缩水。这些公司养活了整个北欧的高福利体系,它们的利润波动直接牵动着国民的生计。 美国《外交》杂志曾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已经成了“制裁合众国”。过去20年,美国实施的制裁数量增长了十倍。特朗普政府时期,平均每天就要挥舞3次“制裁大棒”。 联合国大会每年都投票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封锁,几乎全世界都赞成,可美国就当耳旁风。这种霸道行径,连美国自己的媒体都看不下去了。《新闻周刊》讽刺说:“华盛顿已经对制裁上瘾,就像一个5岁孩子对糖果上瘾一样。” 但格局正在悄然改变。巴西、印度等国开始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推动本币贸易结算。东盟国家也在加强内部合作,建立自己的供应链。毕竟,长期依赖妥协换不来真正的安宁。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肯尼亚,蒙内铁路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焕发新生。这种合作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直击发展中国家最关切的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 国际关系的逻辑正在重塑。那个由单一霸权主导、依靠恐惧维持的旧秩序开始松动,而一个强调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新范式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参与者。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雪地勇攀雪山

雪地勇攀雪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