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表叔,在香港做工程开发, 他看到这次大火, 说了句实话,他说别看香港高楼林立,其实在香港搞工程非常费劲的。 香港有许多协会,会“制约”工程开发。尤其有一个协会叫竹协会。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这个协会,看着倒像是保护竹子的,其实他们的会员基本都从事脚手架相关的行业。 这协会可不是简单的行业抱团,背后藏着实实在在的利益捆绑。香港竹制脚手架搭建是门传统手艺,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港四千多名竹棚工人的生计,都和这门手艺绑在一起。竹协会的核心作用,就是维护会员利益,坚决抵制淘汰竹棚的政策。 表叔说,这些年不是没人提过用钢管架替代竹棚,可每次都被竹协会拦下。他们会拿“非遗保护”“工人就业”当挡箭牌,游说政府不要一刀切禁用,甚至组织工人抗议,逼得相关部门只能妥协,出台些不痛不痒的规范措施。 施工方其实也愿意用竹棚,成本低是关键。竹材的采购价只有钢管的三分之一,搭建时不用大型机械,几个工人就能快速完工,对狭窄的老城区工地来说,灵活度远超钢管架。省钱又省事,施工方自然乐意配合竹协会,共同抵制更安全的替代材料。 可安全隐患早就摆在明面上。竹材燃点低、易起火,哪怕做了碳化处理,遇到火星也会快速燃烧。香港每年都有棚架火灾发生,2024年就记录了127起,其中30%都和竹制脚手架有关。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却没能撼动竹协会和施工方的利益联盟。 更让人无奈的是监管的缺位。香港明明有规定,高层施工、人口密集区域应优先使用阻燃材料,可竹协会总能找到漏洞,声称“老旧小区结构特殊,只能用竹棚”。监管部门忌惮协会的影响力,检查时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安全规范变成了一纸空文。 这次宏福苑大火,竹制脚手架成了火势蔓延的“帮凶”,12分钟就把火从地面送到顶楼,还波及了8栋楼宇。14条逝去的生命,终于撕开了“非遗保护”和“利益捆绑”的遮羞布。表叔说,业内人都清楚竹棚的风险,可没人敢真正站出来反对,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的利益太多。 安全面前,没有所谓的“两难选择”。非遗保护可以通过技艺传承、博物馆展示等方式实现,工人就业也能通过技能培训、转岗安置解决,没必要拿居民的生命安全当赌注。竹协会维护会员利益无可厚非,但不能以牺牲公共安全为代价。 这场大火该成为改变的开始。是时候打破利益固化的枷锁,强制淘汰高危区域的竹制脚手架,让更安全的钢管架、钢竹混合架成为主流。监管部门也该硬气起来,严格执行安全标准,不再被行业协会裹挟。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