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真正的底牌,不是便宜,而是完整——台资企业的深刻感悟!2018年中美贸易

仰止条侯 2025-11-27 03:59:44

中国制造真正的底牌,不是便宜,而是完整——台资企业的深刻感悟!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后,一堆台商跟外资企业疯狂往东南亚跑,越南、泰国、印尼全部塞爆。大家都在喊“中国+1”,分散风险,降低对中国的依赖。但五年过去了,很多企业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东南亚根本撑不起完整的供应链。“我们不是要放弃东南亚,而是发现它只能当辅助产能,不可能完全替代中国。”一位台资企业主说。第一个故事:电子组装厂的隐藏成本他们公司的电子组装厂2019年把一条生产线搬到越南北部,当时觉得越南工资便宜,政府又给税收优惠,看起来很划算。结果第一年就踢到铁板。“你知道一个小小的塑胶卡扣,在中国半小时就能叫到货,在越南要等三天吗?”他说,因为越南没有完整的零组件供应商,很多东西还是得从中国进口。光是物流时间就拖垮了整个生产节奏,更不用说海关清关、品质不稳定这些鸟事。最头痛的是电力供应问题。2023年越南北部出现大规模工业用电短缺,多次跳电让产线停摆。他们算过,光是因为电力不稳造成的损失,一年就烧掉好几百万美元。“后来我们发现,省下来的人工成本,全部被这些隐藏成本吃掉。停工、延迟交货、备料安全库存拉高,这些都要算进去。”虽然越南政府这两年也在积极补强电力基础建设,但对很多早期进场的企业来说,那些踩过的坑已经写在财报里了。而且越南的工资也在快速上涨。近年越南工厂工人平均月薪已经来到300多美元,更麻烦的是技术工人严重短缺,培训成本超高,好不容易训练出来,三个月就被隔壁工厂挖走。东南亚的单纯工资优势正在被其他隐性成本稀释。这就是问题所在。第二个故事:化工厂的水电噩梦他有个做化工原料的客户,2020 年把工厂搬到泰国。泰国政府承诺提供工业用水跟电力优惠,听起来很美好。结果遇到旱季,工业区长时间限水,工厂多次停工。“你能想像吗?一个月固定成本几千万在烧,但工厂断断续续不能动。”他说,这种高耗能产业对电力稳定性、水资源供应的要求极高。中国在电网管理、重化工园区配套上有明显优势,这不是短期内能追上的。更麻烦的是人力问题。泰国的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他们找不到会操作精密设备的师傅,只能从中国派人过去。结果光是外派人员的薪水跟管理成本,就比在中国生产还贵。“最后那个客户认赔,工厂收掉,产线全部搬回广东。”他说,像钢铁、铝业、玻璃、化工这些重资本产业,中国的综合优势太明显了。港口散货能力、产能集中管理、能源调度效率,这些都是东南亚短期内补不上的。“而且中国现在透过产能置换、集中园区管理,反而把单位成本压得更低。对需要长期大额投资的产业来说,分散到多个新兴市场的风险反而更高。”第三个故事:电动车供应链的系统性优势第三个例子是电动车零组件。他说,中国现在的电动车供应链已经强到变态的程度。中国掌握大部分全球电池产能与关键材料加工能力,从电池、马达、控制器到车身零件,几乎可以在一个产业聚落内搞定。“你在深圳下单,三天内可以拿到样品,一周内可以量产。这种速度,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地方做得到。”他说,有研究指出,中国车厂把整车开发周期压到18个月左右,比许多欧美品牌短一半以上。这种密度带来的是从打样到量产的 “压缩时间”。“你看特斯拉为什么要在上海设厂?因为它需要的所有零组件供应商,全部都在长三角。你要改一个设计,工程师可以直接跑到隔壁工厂现场调整,当天就能测试。”他说,很多欧美车厂本来想把供应链移出中国,但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因为中国不只是便宜,而是整个生态系已经进化到极致。“伺服器、笔电、手机、网通设备,这些需要上百上千家供应商同时配合的产品,中国的 PCB、连接器、被动元件、结构件、模具、包材供应商密度,形成了一种系统性垄断优势。”他说,这种弹性跟效率,是东南亚短期内很难全面复制的。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搬回去?他沉默了几秒说:“因为我们终于能把风险算进模型里了。”他解释,过去五年,企业最怕的是政策不明确,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又多一道关税,或是突然被列入黑名单。所以大家宁愿多花钱,也要分散风险。但现在不一样了。不确定性从“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变成“大概知道最坏情况长怎样”。中美关系虽然还是紧张,但至少游戏规则的轮廓比较清楚了。中国地方政府现在超积极,给的补贴仍然优惠。他们知道制造业在流失,所以也在想办法要把产业拉回来。”他说,对企业来说,决策逻辑很简单,就是把“制造成本+物流+关税+供应链风险”重新丢进模型里算。“我们不是因为风险消失才回中国,而是我们终于能把风险算进成本模型里。商业不谈感情,只谈数字。”他说,最近他注意到一个趋势,很多当初搬出去的企业,现在都在重新评估中国,有些品牌在尝试东南亚后,又选择把更大比例的产能回流中国,同时保留一定“中国+1”冗余。“因为对多数已在中国深耕的制造商来说,调整产能配置比在新家从零开始要容易太多。我在深圳的厂房还在,设备还在,供应商关系还在。我要重新启动,可能只需要三个月。”真正的竞争力是什么?很多人以为制造业的竞争力只是人工便宜,但真正的核心是系统性优势。中国大约贡献全球制造产出的将近三成,并持续在高端制造与装备制造加码投资。它用了三十年建立起来的供应链网络、基础建设、技术工人体系,不是说搬就能搬走的。“中国最大的优势不是便宜,是完整。”他说。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大类、207个中分类、666个子类别的国家。这代表你要做任何产品,从原材料到零组件到终端组装,全部都可以在中国境内完成。而且中国的高速公路、港口、铁路、机场的密度与效率在新兴市场中属前段班,这使得内陆到港口的陆运成本与时间都相对可控。“深圳盐田港单一港区的吞吐能力,就足以支撑庞大出口量,很多新兴市场所有港口加起来,综合能力都还在追赶中。”他说,中国的劳工薪资虽然上升,但生产力与自动化程度也同步提升,使得“单位产品的综合人工成本”仍具竞争力,尤其在中高阶制造。“外资现在把中国视为高品质制造基地,而不是单纯低工资地点。”这并非在帮中国说话,而是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当全世界都在谈供应链重组的时候,中国也在重组自己。它正在从低端制造往高端制造移动,从劳力密集往技术密集转型。那些以为中国制造业会崩溃的人,可能低估了这个体系的韧性。原来真正的竞争力,并非只是便宜,而是当所有环节都到位时,那种无可取代的效率。这些台资企业,交了不少的学费后,终于明白了制造大国的逻辑。他们逐利无可厚非,只是现在明白或许有些晚了,替代已经形成,留给他们的空间不会剩下多少。从另一角度看,美国推动的制造业回流,成功的可能性极小,重建产业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违背市场规律,在资本逐利的方向下,反向操作只会成为竹篮打水,成为笑柄!

0 阅读:0
仰止条侯

仰止条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