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不了宿舍二手烟 想换宿舍没结果 居然自 尽!我好像明白,为什么江西这个悲剧几乎每年都在不同学校上演了。根源,可能就是学校在宿舍分配这件事上,几十年如一日的“随机摇号”式不作为。 为什么就不能在开学前,花半个小时,让所有新生填一份“生活习惯调查问卷”呢?这很难吗?成本很高吗?一张在线表格就能解决的事。 把几个核心问题列出来: 1.是否吸烟?2.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型/夜猫子型)?3.对宿舍卫生要求(洁癖/基本整洁/无所谓)?4.打游戏是否需要开麦交流?5.睡觉时对光线和声音的敏感度? 就这么几个简单的问题,后台数据一跑,就能把生活习惯最接近的人分在一起。抽烟的分一堆,让他们在阳台互相“增进感情”;不抽烟、爱学习的分一堆,大家一起卷;夜猫子游戏党分一堆,他们半夜组队开黑,也不会影响到别人第二天早八。 有人可能会说,大学宿舍就是要磨合,要包容。这话没错,但“磨合”是有底线的。“磨合”不等于让一个对尼古丁过敏的孩子,去“包容”一个移动的烟灰缸;不等于让一个神经衰弱、沾光就醒的人,去“磨合”一个通宵开着探照灯打游戏还大喊大叫的舍友。 现在的学校,花了那么多钱在硬件建设、学术研究上,却在最基本、最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生管理工作上,用一种最原始、最粗暴、最不负责任的方式。 这种管理上的“懒”,本质上就是把本该由校方承担的调解责任,粗暴地推给了几个十八九岁的孩子,让他们在荷尔蒙最旺盛的年纪,去玩一场“博弈”。江西这孩子,就是这场懒 政的又一个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