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发文写道:“中日外交争端持续僵持,北京全方位高强度向日本施压,逼迫日本撤回‘台湾有事’言论。继旅游、电影、水产品后,北京会否对日本重拳打出‘稀土牌’成看点。” 日本经济产业省的官员私下承认,他们每天都要盯着中国海关的出口数据报表,生怕哪天清晨醒来就看到稀土出口配额归零的通知。 回望2010年那场钓鱼岛争端引发的稀土风波,日本企业至今心有余悸。当时中国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将对日稀土出口量削减了70%,直接导致日本电子产业和汽车制造业陷入原材料恐慌。 三菱材料的高管曾透露,他们不得不紧急动用战略储备,同时派团队飞往越南、澳大利亚寻找替代供应源,但新建生产线至少需要五年时间。 这段惨痛记忆让日本企业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中日关系出现波动,稀土采购部门就会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但北京此次选择按兵不动,绝非手软或者忌惮。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专家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布局,中国对稀土产业链的掌控力已经远超2010年水平。 从江西的离子型稀土矿到内蒙古的轻稀土基地,从分离提纯技术到永磁材料加工,中国掌握了全球90%以上的高端稀土产能。 日本试图摆脱依赖的"稀土外交"收效甚微,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在马来西亚的加工厂年产量仅两万吨,而中国光是内蒙古白云鄂博矿的年产量就超过这个数字的十倍。 东京财团的研究员山田昌彦在最新报告中写道,日本企业库存的稀土金属平均只能维持四个月生产,特别是制造电动汽车电机所需的镝铁合金,库存周期更是缩短到两个月。 这种脆弱的供应链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日本经济界对中方可能的反制措施充满恐惧。 丰田汽车的一位供应链经理坦言,他们现在每季度都要向政府提交稀土风险评估报告,这种持续的焦虑状态本身就是巨大的商业成本。 北京保持战略定力的背后,是对反制工具箱的精准运用。与2010年不同,当前中国对日反制呈现出"组合拳"特征。 水产品禁令直接打击日本渔业从业者,形成对地方政府的压力;旅游限制影响服务业收入,动摇支持率基础; 电影撤档则削弱日本文化软实力。这些措施虽然单次打击力度不如稀土禁令,但胜在持续性强、覆盖面广,让日本社会各阶层都能切身感受到对抗的代价。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稀土产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已占全球85%,其中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占比超过90%。 日本企业就算能从其他国家买到稀土原料,也必须将运到中国进行深加工才能获得高性能产品。这种"技术锁定"效应使得中国对稀土的掌控从资源层面延伸到产业链核心环节,让日本所谓的"去中国化"努力沦为纸上谈兵。 日本经济产业省今年三月发布的《重要物资供应链报告》暴露了东京的焦虑。报告用整整23页篇幅讨论稀土替代方案,结论却令人沮丧——即使投入万亿日元研发,未来十年内日本仍无法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这种清醒的认知让日本政府在涉台问题上投鼠忌器,生怕过度刺激北京导致稀土供应中断。自民党内部人士透露,每当高市早苗等右翼政客发表涉台言论,经产省就会紧急向首相官邸提交稀土风险评估报告,用经济现实牵制政治冒险。 北京"引而不发"的策略产生了奇妙的威慑效果。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稀土均价同比上涨37%,涨幅远超国际市场平均水平。这种溢价实质上是日本企业为"政治风险"支付的保险费。 更微妙的是,中国海关总署每月公布的稀土出口数据波动,都会引发东京股市相关板块的剧烈震荡,形成持续的心理压力。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保留稀土这张王牌,为未来局势升级预留了空间。当前中日关系虽然紧张,但仍处于可控范围。如果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突破红线,北京可以立即启动稀土禁令,给予日本经济致命一击。 这种分级响应机制展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克制,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又避免了局势失控。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评论指出,中国对日反制正在从"情绪化反应"转向"体系化施压",稀土牌的威慑力恰恰在于其潜在性而非实际使用。 北京的战略耐心正在收到回报。随着时间推移,日本产业界对政府的压力越来越大。经团联会长十仓雅和公开呼吁改善中日关系,直言"政治对抗不应伤害经济利益"。 这种民间自发的"降温"诉求,比任何外交抗议都更有说服力。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白明研究员指出,反制措施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对方痛苦,而是让对方主动调整行为,稀土牌的威慑力正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