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选俄罗斯了,这个位于中俄夹缝的图瓦共和国开始发力了,主动找上中国想要做笔生意。 谁曾想这个依附于俄罗斯的小国,竟然放着法理上的“宗主国”俄罗斯不靠,直接向中国递出合作橄榄枝,要用地下埋着的稀土和稀有金属,换咱们帮着建铁路、搞基建。 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唐努乌梁海”的地方,用最务实的行动,给出了对“靠谱合作伙伴”的答案。 图瓦与中国的联结,远比单纯的地缘邻居更深,从清朝时的乌梁海部,到民国时期的历史渊源,图瓦的文化基因里至今残留着与中原文明的羁绊。 当地部分老人仍会哼唱带有蒙古语与汉语混合词汇的歌谣,传统手工艺中还能看到明清瓷器纹样的影子。 这种历史情感铺垫,让图瓦对中国的合作信任度,天然高于其他国家。 图瓦为啥偏偏选中中国?答案其实藏在俄罗斯百年未愈的“二元裂痕”里。 以莫斯科、圣彼得堡为核心的区域,占着全国八成以上的资源和机会,而西伯利亚、远东这些外围地区,长期只是“资源仓库”。 图瓦就是典型的受害者,30万人口里年轻人几乎被战场抽空,人均GDP仅2000美元,还不到俄罗斯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20年间近4万人逃离家乡。 反观地下的宝藏,俄罗斯第二大锂矿乌鲁格—坦泽克锂矿储量66.5万吨,旁边的塔斯蒂格斯科耶锂矿还有59.6万吨锂,再加上钽铌矿床和8.55亿吨炼焦煤,随便一项都够撑起区域经济,却因为没路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地下。 图瓦的铁路梦,早就被俄罗斯的“忽视”磨成了泡影,2008年就提上议程的“库拉吉诺—克孜勒”铁路,2011年普京都亲自去奠基,承诺2018年通车,结果二十多年过去只修了1公里。 2017年想搞特许经营重启,计划延伸到蒙古再连中国,三年后还是不了了之。 更让图瓦寒心的是,2025年2月普京还公开提议和美国联合开发俄境内稀土,这让图瓦彻底明白,靠莫斯科不如靠自己找靠谱的合作伙伴。 而图瓦的困境从来不是单一的交通闭塞,而是“资源富集-民生贫困-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 作为俄罗斯人均GDP最低的联邦主体之一,图瓦2000美元的人均收入,连基本的医疗教育都难以保障。 当地唯一的综合性医院,医疗设备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产物,癌症筛查率不足10%;中小学辍学率高达15%,年轻人要么外出打工,要么陷入“挖矿-贫困”的死循环。 地下的稀土、锂矿固然宝贵,但对普通图瓦人来说,能让孩子有学上、家人有病能治、农产品能卖出去,才是最迫切的需求。 因此对图瓦而言,这场合作不是“用资源换基建”,而是用沉睡的宝藏换“活下去、活得好”的希望。 对比中亚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成效,图瓦的选择更显明智,哈萨克斯坦当年与中国合作建设中哈原油管道时,也曾面临“资源外流”的质疑。 但项目建成后,不仅让哈萨克斯坦石油出口额增长3倍,中国还帮助其建设了炼油厂、石化园区,带动本地制造业就业岗位增长20%,人均收入翻了一番。 乌兹别克斯坦的安格连—帕普铁路,同样由中国承建,这条铁路不仅打通了乌国南北交通,中国还配套建设了电力、通信设施,让沿线3个州的贫困率下降12%。 这些案例让图瓦看到,与中国合作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长期的互利共赢,中国要的是稳定的资源供应,而图瓦能获得的,是贯穿交通、能源、民生、产业的全方位升级。 这种“打包式”的发展支持,是俄罗斯从未给过,也不可能给的。 中国能成为图瓦的首选,核心在于“技术适配性+合作诚意”的双重优势,图瓦地处西伯利亚南部,冬季最低气温可达-50℃,冻土深度超过3米,铁路建设面临极大的技术挑战。 而中国不仅有青藏铁路应对冻土的成熟经验,更在极寒地区基建领域有过多次成功实践,中俄合作的莫喀高铁,中国企业攻克了-40℃低温下的轨道防冻技术,让列车稳定运行。 在北极圈内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中国建设的港口、铁路,能抵御强风暴和永冻层沉降,这些技术积累,让图瓦相信中国能真正建成这条“生命线”。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合作从不附加政治条阿件,雅万高铁、中老铁路都坚持“本地用工、本地采购”,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发展。 当然,合作也不是没风险。图瓦作为俄联邦主体,涉及稀土这种战略资源的合作,终究要过莫斯科这一关。 好在2025年7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国际超前发展区”法律,2026年1月生效,对友好国家外资免10年企业所得税,还能享受政策稳定保障,这给合作开了个好头。 但美国的制裁风险也不能忽视,2024年以来美国多次加码对俄制裁,涉俄中企被列入SDN清单,次级制裁覆盖金融、技术等多个领域。 这就需要中方企业提前布局,用非美元结算、规避美国原产设备,把风险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