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快人心,日本人不得入内!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人将无缘参加即将在珠海开幕的2025年亚洲通用航空展。报道称,共同社的记者此前已经获得了采访许可证,但日前被主办方告知,他们的许可证已经被无效化处理,不能进入亚洲通航展。 不仅他们,所有日本嘉宾和媒体,一律不得入场。理由?主办方只说了四个字:“上级指示”。 这事要放在十年前,可能很多人会说:“不至于吧,不就是个展会?”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第一反应是:“哦,那正常。” 为什么?因为大家看明白了,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展会准入问题,而是一次清晰的规则重申:中国,开始按自己的逻辑办事了。 一张被收回的门票,背后是底线的倒退 别小看这张门票。它代表的是一种资格,一种被接纳的身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际大型展会的“入场券”,往往是西方国家掌握解释权。你能不能进,取决于他们认不认你。 可这一次,角色变了。中国成了规则的制定者。你来不来,我说了算。 日本方面显然没料到这一手。共同社明明已经拿到许可,甚至安排好了报道计划,结果临门一脚被拦下。这种“突然性”,恰恰说明这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深思熟虑后的精准回应。 自高市早苗上台以来,日本在涉台问题上的言行越来越出格。从国会答辩中重提“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到防卫白皮书强化西南方向军事部署,再到配合美方在南海搞所谓“航行自由”,桩桩件件都在试探中国的底线。 中国没在外交场合大吵大闹,也没发长篇声明,而是用一次展会准入调整,直接告诉对方:你踩线了,那就别怪我不给你平台。 这就像打牌,以前你出张牌,我忍着;现在我告诉你,这局我不陪你打了。你爱看不看,爱来不来。 民意不是情绪,是长期被触碰后的清醒 有人说,这是不是太强硬了?会不会伤及民间交流?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倒果为因。我们什么时候主动关闭过大门?什么时候拒绝过正常的技术交流?恰恰是对方,一边享受中国市场红利,一边在政治上配合围堵,这才让民间情绪逐渐转变。 举个例子。2023年,日本对华出口中,半导体设备和精密仪器占比超过35%。这些技术,很多都被用于中国高端制造。可与此同时,日本却在美国压力下,对中国实施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 你让我花钱买你的产品,却不让我发展自己的技术;你想来我这儿看最新成果,却从不开放自己的核心研发。天下哪有这种好事? 再看航空领域。日本曾寄望于MRJ支线客机打破波音空客垄断,结果项目烂尾,赔掉万亿日元。而中国呢?C919已交付超10架,订单突破400,C909完成海上首飞,低空经济全面提速。亿航的无人驾驶飞行器甚至拿到了全球首个适航证。 在这种差距下,日本企业还想来珠海“观摩学习”?谁给他们的自信? 影响几何?说实话,对展会几乎没影响 担心禁令会影响展会效果的人,可能是高估了日本在通用航空领域的存在感。 本届航展,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381家企业参展,德国、法国、加拿大展团规模扩大,美国Textron带来新款赛斯纳飞机实机参展。而日本企业,原本就只有两家报名,其中一家在禁令发布后直接撤展。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自己也没把这次展会当重点。你一个连像样eVTOL都没搞出来的国家,凭什么要求我们非得给你留位置? 带来的好处包括两点:一是让国内观众更专注看中国自己的技术突破,二是向所有参展国传递一个信号——在这个平台上,尊重是双向的。你想来,可以,但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做了什么。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开始 我甚至觉得,珠海这一关,可能只是个开始。 未来,只要某些国家继续在台湾、钓鱼岛、历史问题上挑衅,类似的“不便利接待”恐怕不会少见。这不是报复,是反制机制的常态化。 你不能指望一边对中国指手画脚,一边还能轻松进入我们的核心展示平台。这个世界,终究是讲实力和规则的。 中国不再追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虚假和谐。我们愿意合作,但前提是平等与尊重。你不尊重我的主权,就别怪我不给你面子。 航展的围栏外,或许会有日本记者举着长焦镜头远远拍摄。而里面,中国的飞行器正一架接一架腾空而起,划出属于自己的航迹。 这画面,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