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要轰20干什么?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发布报告,居然称中国2035年前将部署首款亚轨道轰炸机。 如果真的有这款轨道轰炸机,那轰20这种需要飞到敌人头顶才能开展轰炸的飞机也就落伍了,这么说来,难道轰20可以退休了?恐怕未必。 报告指出,这种新型轰炸机将以100公里的亚轨道高度巡航,速度可达20马赫,约等于每小时2.5万公里,理论上,1小时之内就能打击全球任何目标,彻底颠覆现有防空体系。 DIA宣称该机可携带“多枚核弹头”,并一度提及“60枚”这一数据。不过,军界普遍认为这一说法有夸大成分。 结合现实载荷及分导技术,4-8枚分导式核弹头更为可信。DIA渲染威胁的背后,亦有为美军争取国会预算的考量。 更让外界关注的是突防能力,亚轨道轰炸机采用“桑格尔弹道”,即在大气层边缘跳跃式飞行。 轨迹可变,能有效规避美国萨德、爱国者-3等现有防空系统,甚至计划2029年部署的“金穹”天基防御系统也难以拦截。 情报来源方面,DIA称主要依靠卫星影像和无线电监听。西北戈壁试验场疑似出现了加长跑道和特殊机库,但这些间接证据仍有很大推测成分。部分活动也可能属于民用航天项目,缺乏直接武器化佐证。 中国亚轨道轰炸机的技术其实并非空穴来风,2021至2022年,中国已完成两次亚轨道飞行器试飞。 2024年,“鸣镝”-19测试机完成宽域气动特性验证,2025年“鸣镝”-22又实现7马赫飞行800公里,为20马赫级飞行奠定基础。 基础设施方面,中国拥有JF-12激波风洞、FD-21高超声速风洞等全球顶级测试平台。DIA科学家弗雷斯勒曾确认,中国现有21个Mach12级别风洞,数量和试验效率均领先美国。 鹰击-21反舰导弹已实现10马赫末速,超燃冲压发动机持续进步。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让飞行器能承受20马赫下超过1800℃的气动加热,为亚轨道装备实战化提供了材料保障。 需要澄清的是,“鸣镝”-19和“鸣镝”-22目前还只是技术验证机,核心任务是气动布局和动力系统研究。它们并非亚轨道轰炸机的原型,但为后者提供了大量关键数据。 与此同时,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项目进展亦在稳步推进。2016年官方首次公开承认该项目,西飞集团主导研发,完成了风洞测试和飞翼布局验证。 外界推测,轰-20航程超1.2万公里、载弹量达20吨,具备核常兼备能力。 2025年卫星影像显示,西安飞机工业生产线已出现大型飞翼结构部件。结合歼-20、运-20的研发周期,轰-20或将在2030年前列装。与美国B-21类似,轰-20属于成熟的隐身轰炸机体系。 值得强调的是,亚轨道轰炸机和轰-20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协同互补。 亚轨道轰炸机侧重极端速度和全球核威慑,能够硬突破防御体系,实现即时打击。轰-20则依靠隐身和超低空突防,适合常规精确打击与区域核巡航。 从实际应用来看,亚轨道轰炸机“一小时打全球”,但单次发射成本极高,或超1亿美元,更多用于极端威慑和关键打击任务。轰-20可重复出动,单机寿命约30年,适合多样化日常战备和“常态化存在”威慑。 比如,针对太平洋深处的敌方核设施,亚轨道轰炸机能1小时内完成发射和打击闭环。 对航母编队或防空阵地等常规目标,轰-20凭借隐身和超低空优势可抵近投弹,且附带损伤更可控,成本仅为亚轨道轰炸机的1/20。 外界热议的“核弹头60枚”数据也需理性看待。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5年数据称中国实际核弹头约410枚,远低于美方渲染数字。 美国核弹头库存仍高达3700枚,DIA报告的目的,更多是为美国自身核扩军找理由。 耗资1750亿美元的“金穹”系统尚未服役,就面临技术落后风险。美方新一轮国防预算扩容,甚至把萨德部署在亚太,背后都有“中国威胁论”在推波助澜。 事实上,美国自身的B-21“突袭者”轰炸机仍处测试阶段,亚音速、航程有限,且需加油机护航。 美方X-37B虽是空天飞行器,但以侦察为主,尚未实现武器化。高超声速和亚轨道领域,美国研发节奏已明显落后中国。 在全球战略博弈大背景下,亚轨道轰炸机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或将演变为“四位一体”:陆基导弹、海基潜射、轰炸机、空天打击。中国如果率先部署,将成为全球首个具备空天核打击能力的大国。 轰-20短时间内还走不掉,其作为常规战略平台,运维和部署成本低,适合高频次战备,亚轨道项目则代表未来发展方向,为战略安全预留充足技术空间。 回头看,轰-20和亚轨道轰炸机分别代表中国当前和未来的战略威慑力,两者的发展,不是挑战国际秩序,而是为中国和平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信源: 外媒描述的这种中国高超音速武器到底有多先进? 2021-10-18 环球时报


